查看: 3166|回复: 1
收起左侧

【味道の年】过春节看大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2-4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春节看大戏

■  吴春强

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大凡对春节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那个年代的孩子只有到了春节,才能从父亲母亲手里接过平日里梦寐以求的一角或二角压岁钱,吃上平日里餐桌上难得一见的鸡鸭鱼肉。更不用说上下一身容光的新衣裳,单凭劈里啪啦的鞭炮声,早已把大人孩子的思绪带进了春意般的年了……,而令我最难忘的是小时候的春节看大戏。

那时,我生活在豫南大平原的农村,每年一进入腊月,整个村子里就忙活开了。炒花生、蒸馍馍、打扫犄角旮旯,忙得不亦乐乎。到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四周村子里的“小喇叭”不断播送着县豫剧团唱大戏的消息,惹得村里老少奔走相告。这时,大人们就会对小孩子们说:“初二上你二姨那看《红灯记》,初三上你三舅那看《龙江颂》”……

虽然这些剧目在当时有的人已经耳熟能详,但开批斗会整天徜徉在阶级斗争高潮中的人们还是乐于这种唱大戏的热闹氛围。在唱大戏的日子里,往往大年初一一过,第二天就早早地把家里的长凳短椅搬到唱大戏的场子里占地方,然后再回家接着吃早饭。有的怕别人把椅子移了,便带把铁锹在场子的地下挖四个坑,将椅子的四个脚埋进去,这个位子就非我莫属了。紧接着吃过午饭,就拉着亲戚,带着孩子往场子上走。

唱大戏的戏台就是在平地的四周挖上一道深深的壕沟,中间搭个高高的戏台,在上面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样板戏。大戏还未开演,场子里已经是人声沸腾了。等到敲了两三遍开场锣鼓时,场子里已经是黑压压的人了。孩子叫大人也叫,叽叽喳喳达到了鼎沸,热闹极了。卖“花鸡团子”的,吹糖人的,放小鞭炮的各种声音应有尽有,让人觉得这就是年了。
真正的开场锣鼓敲响时,场子里才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大人孩子都专心看戏了。虽是年年演过的样板戏,无非是英雄战天斗地,阶级敌人休想复辟等等。那次演的是《奇袭白虎团》,严伟才英俊潇洒,尽显英雄本色,美国鬼子个个丑如恶鬼,孩子们一看就不停地骂“坏家伙”、“坏家伙”。

初三演《龙江颂》的时候,场子里的人更是达到了无极。人们为了能看清楚,不声不响地挤,一会朝向东一会朝向西。为了怕人们拥挤,有人掉到了壕沟里,戏台边上就有个两个人拿着个长长的竹竿,不停地往下压,这个时候现场哭爹喊娘的乱成一锅粥。不知为啥,竹竿子起到的作用是,观众没有掉下壕沟的,倒是演员掉到了壕沟里。起因是演员演到江水英带领革命群众战胜龙江洪灾场面的时候,一名演革命群众的演员因跳跃过猛,一下子翻出了戏台掉到了深深的壕沟里。当时场面乱成一片,受伤的演员被紧急送往地区人民医院。一个多小时后,《龙江颂》继续上演。最后江水英带领革命群众,终于战胜阶级敌人的破坏,保住龙江大堤。这时候,看戏的大人小孩一片欢呼,有的高呼革命口号,有的高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后来听说,那位群众演员摔得不轻,被摔坏了肠子,转送到省城人民医院。还有的说被接了一截狗肠什么的,又被树为战天斗地革命英雄等等。

那年那月的春节发生的事情,给今天的孩子们讲来,一定会笑得前翻后仰。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却值得一生去回味。当今天守着电视机,品着美味佳肴,看五彩斑斓的春节晚会,到多功能影厅去欣赏大片。无论感觉多么惬意,却总也寻找不到当年过春节和看大戏的那种激情。即便在今天的农村,看大戏也难觅踪影,但那年那月的春节,看似平淡一点,却十分充实祥和。

27519androi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93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1-2-5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潮涌动看大戏,红红火火过春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