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5|回复: 0
收起左侧

郧西七夕文化浅议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4-8-9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jpg

  郧西是七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在漫长的文化演进历程中,郧西七夕文化既植根于七夕文化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与全国各地的七夕文化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具有民俗文化的共性,又得天独厚、天赋异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共性与个性明显不同而又水乳交融的文化属性,使得郧西七夕文化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成长性,显现了广阔的文化疆域和生机勃勃的文化前景。

  一、郧西七夕文化的立论依据

  郧西七夕文化,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根基,以忠贞爱情为主线,以乞巧祈福为表征,以实物遗存为载体,以郧西天河为标志,囊括故事传说、实物遗存、七夕民俗等丰富内容的地方传统文化。郧西七夕文化独成一脉,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笔者仅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检视和解剖,以求管中窥豹,得见一斑。

  (一)郧西七夕文化的学理依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始于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首诗里,不仅描绘了男女分工、耕织劳作的农耕社会景象,而且出现了“汉”这一关键的文化符号。《辞源》注释“汉”的本义为:(一)水名。(二)天河。也称为云汉、银汉、天汉。《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江。”这项记载详细介绍了汉水的发源、方位、流向。古人相信星相学说,讲究天地对应,认为日月星辰悬于天际成为表象,山川万物附于地面成为形体。《周易·系辞上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藉此引发联想,命名浩渺宇宙中那条美丽的星河也为汉水,称之为银河、天河、天汉、河汉。后来,人们更进一步,甚至想象“汉水接天汉”,自地上汉水可达天上银汉。根据牛郎织女传说所包含的男女分工、农耕文明、天汉符号三个要素,杨洪林先生洞幽察微,披沙拣金,经过严密论证,提出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汉水说”,是令人信服的。郧西位于秦巴山地、汉水流域中部,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农耕文明悠久。考古发现了晚期人类遗址,可见郧西是古人类的栖息之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在汉水流域的苍茫时空中,更具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充分条件。

  (二)郧西七夕文化的实物遗存依据。郧西有一条古老的河流,纵贯南北,风光旖旎,名曰天河。天河发源于秦岭余脉鹘岭东南山麓,全长69公里,是汉水重要的支流之一,流经郧西63公里。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湖广五》中描述天河:“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而下,经县南达汉水,如自天来。”天河不仅与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同名,而且地表流向也与天上的银河走向惊人一致,并且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互叠合,天地对应,堪称双璧。天河口的狮子头岩巅,自古建有一座牛郎庙,虽已年久倾废,但遗迹依稀可辨。天河口北面有座娘娘山,山顶建有娘娘庙,传说王母娘娘曾在此执守天规。天河流经郧西县城的石门湾段,该处东南侧山上有座山石名曰石公公,西北侧山上有座山石名曰石婆婆,两座石峰隔河相望,屹立千年。相隔不远的天河土门段河中心兀立一块外形酷似古代妇女发簪的天然巨石,名曰金钗石。这些实物遗存分别对应着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划出天河的金簪。沿天河之畔,还分布着牛郎山、织女山、织女洞、美女河等自然景观。郧西县城北街有座石桥,名曰渡春桥,已有150余年历史,桥栏石柱上题有一联:“览胜有人游月府,问津此地近天河。”除此之外,郧西发现了一批关于天河七夕文化的古老木刻和手抄本,如《吴川楼先生杂字》等珍贵文本,内容广泛涉及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民歌唱词和诗词歌赋。清代诗人王树德作有《天河》一诗:“群山万壑助讴吟,牵牛天河情更深,细看衣裳飞洒处,站立虹桥忽归林。”日本学者鱼住孝义为探寻天汉相连胜景,曾溯汉水而上至陕西考察,并委托作家汤礼春亲往郧西天河口实地考证,汤礼春考证后著《天河纪行》,鱼住孝义将其收录到 《万叶集——天河的传说》。

  (三)郧西七夕文化的民风民俗依据。郧西地处秦岭余脉的层峦叠嶂中,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农业文明年代久远,七夕习俗得到原汁原味的保存。每逢七夕夜晚,郧西的女孩子们就在自家的庭院里,对着天空悬挂的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织女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青年男女们都会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仰望茫茫夜空,仔细搜寻牛郎星和织女星,乞求上天恩赐自己理想的爱情婚姻,能够找到自己最爱的人,婚姻美满幸福。很多青年男女确信,七夕之夜,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躲藏在葡萄架下,就能偷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时相互倾诉的脉脉情话。傍晚时分,人们还会相约去天河之畔放河灯,祈求实现美好愿望。郧西还保留着独具特色的“请七姐”习俗,分别在农历正月初七和七月初七举行,正月初七“请七姐”向七姐问年景、求财运,七月初七“请七姐”为姑娘和妇女们乞巧或占卜婚姻爱情。在郧西的饮食文化中,有炸巧果、做巧食的习惯;在饮酒划拳中则以“巧”代表“七”。

  二、郧西七夕文化的深厚内涵

  郧西七夕文化吸纳了传统七夕文化的基本文化元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体系,具有文化类属的公共性。同时,又聚集了郧西地方的山川灵气,具有鲜明、独一无二的特点,是黑格尔所说的 “这一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郧西七夕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勤劳善良的人性光辉。牛郎被哥嫂逐出家门,自立门户后,陪伴他的只有一头老牛。面对亲情的破裂和未卜的前途,面对生活的不幸与境况的困窘,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在荒芜的土地上披荆斩棘,拓荒种地,建造房屋,创造美好生活。牛郎的这种选择,流动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的精神气韵,蕴含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的道德理想。这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民族品质的生动诠释,闪耀着耀眼的人性光芒。

  (二)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爱情忠贞不渝是中国人的爱情理想,这在《诗经》中就有了清晰的反映。汉水流域是《诗经》重要的采诗区域,《诗经》中有描写汉水流域爱情的诗歌。牛郎织女在金牛星化身的老牛牵线搭桥下,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身为天宫仙女的织女,没有因为牛郎出身卑微家境贫寒而拒绝牛郎的求婚,而是毅然与牛郎组成家庭。当他们的爱情遭到王母的反对、王母派遣天兵天将把织女捉回天上时,牛郎挑起一双儿女,紧追不舍,令人动容,就连王母也被感动,应允他们每年七月初七渡河一见。在这里,爱情显示了它超越世俗的力量。

  (三)和谐稳定的家庭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模式与封闭保守的大陆文明特质,使得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姻亲和家庭伦理,追求家庭的和谐稳定。庙堂之高,国家的统治模式为君父同伦,家国同构;江湖之远,个人的人生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牛郎织女组成家庭后,男耕女织,生儿育女,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织女被捉回天宫,牛郎与一双儿女追随而去。这种中国式家庭观念的家文化,既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普通家庭生活的真实缩影,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

  (四)祈福乞巧的生活理想。七夕节原名乞巧节,源于汉代,最早见诸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每逢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在这个浪漫的夜晚,女孩子们摆上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心灵手巧的织女,赐予自己巧手艺。青年男女对天祈祷,希望勤劳善良的牛郎和聪慧美丽的织女赐予自己美满的姻缘,让自己一生充满幸福。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习俗,寄寓了人们对生产技艺、智慧的追求和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和合圆满的东方情调。《管子·兵法第十七》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追求和合圆满是中国人的文化特性,是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沉淀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化记忆。牛郎织女虽然隔着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但他们每年还是能够渡河一见,一家人圆满团聚,安享天伦之乐。在苛刻天条与人伦亲情的博弈中,终归是涂上了一抹温暖和谐的人间底色。

  (六)天汉相会的郧西风格。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天河是世界上惟一一条命名为天河的河流,发源于秦岭余脉鹘岭东南山麓,流经郧西腹地,在郧西县南天河口注入汉江,天汉相连,蔚为壮观。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元素之一也是天河,即天空中的银河,又名银汉、天汉。为什么人们要将天空中那条美丽的光带命名为天河?是缘于经天之河的浪漫想象,还是缘于地上天河的命名嫁接?无论源自何种命名动机,在客观上都将天上天河与地上天河紧密联结为一体,使二者具有了文化上的同构性,也使得郧西在七夕文化的发源与传承中,因天河元素的惟一性而独占先机。

  (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很早就注重探究天人关系。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重要的儒家哲学思想。牛郎织女传说中,牛郎是人间凡人,织女是天上仙女,但二人竟然能够跨越仙凡两界,结为夫妇。织女被捉回天庭,牛郎依然能携儿带女,升空团聚。这一传说包含了人们冲破天地樊篱、追求幸福自由的内心诉求,以及天人合一、宇宙一体的哲学思想。

  三、郧西七夕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郧西七夕文化是郧西先民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传承和开发郧西七夕文化,使之薪火相传、推陈出新,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大力保护七夕文化资源。七夕文化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既有实物形状的实体遗存,也有抽象性质的人文风情,它们共同构建了郧西七夕文化存在的时空坐标,是郧西七夕文化得以存在的身份证明和个性脸谱。因此,大力保护七夕文化符号,是一项具有本源性意义的工作。天河是郧西七夕文化的惟一性符号,必须加强天河沿岸的生态修复,保护植被,疏浚河道,筑砌堤岸,防治污染,确保一江清水注入汉江。散落县城周边的石公公、石婆婆、牛郎庙、织女洞、娘娘山、金钗石等等一批实体景观,富含七夕文化元素,是七夕文化表征的主要载体,要加强原貌保护和适度修复。流传郧西民间的七夕文化手抄本、说唱歌词以及民俗风情,是七夕文化的活化石,要加强搜集整理和正确引导,使之成为郧西七夕文化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七夕文化研究基地,力争使其早日通过审批,以提升七夕文化符号的保护级别和效果。

  (二)注重传承七夕文化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节日民俗、服饰民俗、游艺民俗、人生礼仪等。民风民俗是一种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社会认知和实践价值,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在庞大的七夕文化根系上分蘖出来的郧西七夕文化风俗主要有黄牛耕作、手工纺织、乞巧祈福、民间说唱、天河夜话等具体样态。对此,需要制定办法,加强引导,使之得以传承。黄牛耕作与织女纺织,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的革新,正在渐渐淡出历史。但文化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文化机遇,郧西地处秦岭南麓、汉水北岸,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既有养牛耕田的传统,也有手工纺织的习惯。郧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策应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规划以黄牛耕作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园、以手工纺织为特色的织女一条街,使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实现高位嫁接,互利双赢。祈福乞巧、天河夜话、民间说唱等习俗,亦因现代中西文化的冲击而日趋式微,要注重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文化范式,强化文化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增强人民群众认知、参与、体验这些习俗的心理动力和文化自觉。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对于习俗中蕴涵的追求纯真爱情、守护家庭婚姻、开发技巧能力及勤劳善良品质等宝贵文化元素,要立足当下文化语境,秉持“以文化人”的理念,鞭辟入里地挖掘,旗帜鲜明地弘扬,在与爱情观婚姻观异化的斗争中,在与伦理道德尺度淡化的较量中,在与各种流俗文化的颉颃中,重新赢回人性的尊严,将郧西七夕文化中的优质元素塑造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另外,对于历史上已经赋予七夕文化元素的庙、洞、山、河、桥等实物资源,要本着“保护原貌、适时修复”的原则,使这些七夕文化的沉淀之物不在时光中湮灭。

  (三)深入推进七夕文化开发。文化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认知、整合、导向功能,在保护和传承中,推进郧西七夕文化开发,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1、向度: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偶合性。坚持七夕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梳理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寻求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支撑;探究文旅融合发展理论,从七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属性、形态、特征及互动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文旅融合发展的逻辑关联;推进文旅融合实践,以七夕文化资源为内涵,以人文风光为外延,实现七夕文化与旅游产业高位嫁接,打造著名旅游品牌。

  2、路径: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第一、以大视野统筹规划布局。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不能局限于郧西区域内的排列组合,而应置于全国文化旅游整体发展规划下进行策划和论证,形成周密科学的发展规划。第二、以大手笔挖掘整理七夕文化。成立七夕文化研究机构,搜集整理七夕文化符号,实施文化主题策划,出版文化研究成果。第三,以大品牌包装、打造景区。策应郧西周边地区古都西安、仙山武当、原始森林神农架的旅游品牌布局,着力打造以七夕文化为主题的天河5A风景区,配套开发一批小旅游景点。第四,以大产业整合文旅资源。着力建设以天河七夕文化旅游景区、世界婚俗博览园区、天河中国爱谷、七夕文化旅游演艺业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产业集群,同步建设以交通运输业、工艺品制造、酒店餐饮业、金融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支撑产业集群。五是以大市场推动旅游营销。借助周边大景区的品牌效应,以游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相关营销因素进行整合重组,统一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统一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3、机制: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合力。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上升为县级战略,成立以县主要领导挂帅的产业领导小组,出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方案;整合部门工作力量,推进文化旅游部门机构改革,界定工作职能,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政府参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职能职责;重视专家及社会力量,聘请七夕文化及旅游行业的大家、名家、专家,吸纳社会特别是民间专业人才,开展七夕文化研究解读,参与文旅融合战略规划,创作文化艺术作品,代理郧西文化旅游形象;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定期举行研讨会议,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会,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据郧西县政府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