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草色遥看
收起左侧

孤帆远影碧空尽(叩访“中国李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慕者金岳霖在李庄中国营造学会旧址,梁思成、林徽因卧房后院养鸡的雕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次看到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想到林徽因。
每一次读到《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就想到林徽因。
不因为男人,不因为美貌,不因为闺房事,因为她的勤奋、才气和格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7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1日上午,去被梁思成称为“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离镇上1公里,位于门官田(当年中央社会所居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edson 发表于 2017-12-28 14:49
在很久以前在网上看过中国李庄的介绍,罗南陔是个了不起的乡绅,听说文革时很惨,深感悲哀。李庄在抗战时 ...

事多,没有及时发完。提到乡绅罗南陔的命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1950年,他和区长张官周等3人就被政府不由分说镇压了!)此次见到他的孙子和重孙等,在交谈中深刻感觉到这段历史,对整个大家族带来的毁灭性打击。采访详情会在后续帖子叙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板栗坳,离李庄约有4公里。传说,在山上有一株数百年板栗树,始称板栗坳。1940至1946年,中央历史研究所就坐落在这里的张家大院。又称栗峰山庄。
22日在李庄活地图左老师和夫人的陪同下,重走大师路。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当年就是从这个陡坡爬上来。爬过这个高坡的还有西南联合大学校长梅贻琦
大师们是这样描述的:先过田间二里许,继行山道曲折,又约三里,始至板栗坳。途中在山半有一老黄葛树休息,坐石墩看江景。
这条路上走的最多的人,当推傅斯年。他要去李庄镇、宜宾、南溪办事会友,每年两季,要去重庆出席国立中央研究会院务会。(当然他大部分时间是坐滑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9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当年有505级石梯。板栗坳公路修通后,这条路基本上没人走了。拂开岁月的风尘,仿佛看见身着长衫,面相儒雅的大师们远去的背影……(不但11月连去李庄两次的岳老师没走过,18日在宜宾午餐时询问李区长,表示也没走过。下次有朋友去我可以带路。)据说林徽因在李庄6年,只有一年春天被滑竿抬上去,她对栗峰山庄的春色赞不绝口。

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石板路有一公里多。据左老师介绍,前几年来自台湾董作宾的儿子,从小在板栗坳长大的董敏对部分路段进行了修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独自逡巡于此时,心情怎么也无法平静。一个曾经遭受过无数内忧外患的民族却历经五千年岁月而历久弥新,除了我们薪火相传的文化——还应该归功于我们的人民。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用自我牺牲为中华文化保留出一块生存、繁衍的天地。难怪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历史研究所的傅斯年先生等数十名专家,在他们临别李庄时署名镌刻的《告别栗峰碑刻》,对李庄人大加赞赏:“尔来六年,……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国家厚恩,然而使宾客如归,从容乐居……”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搬迁时,集体立下的“留别李庄栗峰碑铭”。碑额由董作宾用甲骨文书“山高水长”四个字。刻碑时间是1946年5月1日,离开时间是10月6日。碑铭最后文字:我东曰归,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原碑1966年被一个姓田的社员背去打语录碑了,这是复制的新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12-2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