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今日处暑
处暑在立秋之后,为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并非其字面意义“正处于暑天”,而是指暑气至此而止。处暑天气的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伴随着秋雨的来了,气温会逐渐降低。在北方,这个节气之后,暑湿逐渐被秋燥代替。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湿热之气势头依旧猛烈。因此,处暑节气养生,北方当注意养阴生津,南方则需注意温阳祛湿。
处暑养生注意
#1早卧早起以敛阳
处暑时节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并要早睡早起,这样可以避免秋乏。
此时节大家需尽量避免熬夜,争取晚上亥时至子时间入睡,即晚上9点到11点入睡,尽量避免11点后睡觉。
因为睡眠为阳气收敛的过程,长时间熬夜则不利于阳气收敛。
#2饮食应少辛多鲜
秋季燥邪当令,为避免邪气伤人,处暑时节不宜食用辛辣燥热之品,谨防耗气伤阴,加重阴虚上火、秋燥烦渴的症状,引发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痤疮、便秘、痔疮等不适。
辛辣燥热之品如辣椒、花椒、桂皮、酒、火锅、烧烤等。
此外,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除了忌食辛辣外,还应增加酸味果蔬的摄入。
如橘子、柠檬、猕猴桃、石榴、葡萄、柚子、酸枣、西红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再者,处暑之后沿海开渔了,新鲜水产大量上市,选择丰富。
由于鱼虾、海鲜、鸭子等水产品普遍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大家可适当多吃。
注意
一夏无病三分虚,处暑时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除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以防进食过多温热的补品使肺的阴津被燥气所伤。
#3住所防寒气
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气最容易穿透弥散。
初秋虽然不冷,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所以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而对于白天的闷热,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4运动轻缓别过量
初秋后天气转凉,空调房宅了一个夏天,很多人忍不住跑出去运动。适量运动本是好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但如果过量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是伤身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本该收敛阳气了,过量运动却会消耗阳气。
季节交替防病气
处暑节气,从临床经验看,很多人都会遇到以下几种健康问题:比如上火、五心潮热、口干口燥、咽喉肿痛、睡眠差、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情况,大家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调理。
#1上火
中医认为,火有虚实之分:症状重、来势猛的属于实火;症状轻、时间长、病情反复的属于虚火。降虚火,主要靠滋阴降火的药物;灭实火,则要选择清泄降火的药物。
#2气阴两虚
汗液是人体精气化生,正常出汗可调节阴阳,但汗出过多,人体之气随汗外泄,容易导致气阴两虚,而出现心慌、四肢发冷等不适。
有以上症状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中成药治疗。
#3咳嗽
中医讲“燥易伤肺”,因此,秋季容易因为天气干燥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
肺津伤则见咽痛、目涩、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
对于此类咳嗽,吃些新鲜的秋梨有一定缓解作用。
#4皮肤干痒
处暑过后,降水减少,湿度降低,皮肤容易干燥,在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此,除了要注意及时饮水补充水分外,还应注意涂抹润肤霜。
#5血压起伏
秋天气温下降,会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因此,本身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群,在秋天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明显降温天气时,要避免早晚在户外呆太久时间。
#6咽喉炎
秋季也是急慢性咽喉炎高发期,粉尘、烟雾等是引发咽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天气较干燥时,这些物质弥漫于空气中,容易对咽喉部造成刺激,就会出现咽喉肿痛、咽干、声音嘶哑等症状。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尝试取适量芦根、荸荠煮水代茶饮,有缓解不适的功效。
#7鼻炎
有些人每年秋天就开始犯鼻炎,喷嚏、鼻涕不断,眼睛、鼻子过敏。原因跟咽喉炎类似,气温下降,天气干燥,空气中浮尘较多,就容易侵扰到鼻子。
为缓解不适,有鼻炎病史的人平时可多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
小贴士
方法: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按摩前全身放松、舌尖抵上腭,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用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8抑郁
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过于悲伤则易伤气,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个秋菊清心茶:杭菊、麦冬、百合各5克,红茶叶一小撮。热水冲泡,10分钟后代茶饮。此茶具有清肝泻火、滋阴润燥、宁神养心的作用。
资料:养生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