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27|回复: 0
收起左侧

湖北学子三下乡:访放马坪了解汽车文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8-3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青年网十堰8月31日电(通讯员 夏文凯 孙晓雯)为传承和学习“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精神和红色文化,6月21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Hicar汽车文化调研团来到了位于花果街道的放马坪文化古巷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参观放马坪文化古街来了解三线建设时期放马坪人民为建设国家付出的努力,感受车城汽车文化的独特魅力。
初入放马坪,了解文化内涵
6月21日上午,汽车文化调研团成员准时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出发,经过1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放马坪文化古巷。在二汽退休职工杜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团开始了实地走访。在杜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初识放马坪,对放马坪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据杜老师说,“放马坪”的名字来源于一位历史人物。闯王李自成率部队经过时,曾在此村安营扎寨,放马休整,“放马坪”由此得名。 20世纪70年代时,二汽轴瓦厂和二汽化油器厂分别建在村子的东西两侧,放马坪人与东风人村企共建,不仅建造出了现代化汽车企业,也共同铸造了艰苦创业的美好精神传统。 通过杜老师的讲解,大家对汽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图为《放马坪赋》该赋详细的介绍了当时放马坪人艰苦奋斗的马灯精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晗 摄
寻访老油坊,体会艰苦岁月
听油坊的老爷爷说:“在以前还没有机器榨油的时候,是用古法榨油,全部都是手工操作,古法榨油费时费工,出油率也比机器榨油要低很多。 大多数地方的木榨早就已经被效率更高更省力的电力榨油机取代,古法榨坊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在杜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团成员前往了放马坪老油坊,老油坊是从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保留至今。三线建设时期,创业者们从全国各地前往十堰来支援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那时建设的条件十分艰苦,老一辈的人们只能住在芦席棚或“干打垒”里,他们的生活居住条件艰苦,他们使用的是背篓、扁担、马灯等最原始的运输工具。那时人们的生大部分只能使用传统的人力,老油坊正是那时的产物,解决了人们做饭的问题。
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老油坊并实际体验了三线建设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光 摄
听老兵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传承三线建设精神,调研团成员来到了位于放马坪文化古街的老兵驿站。调研团成员通过采访老兵杨志金,对三线建设精神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杨志金爷爷1977年入伍,在部队中获得了“优秀志愿兵”的荣誉,曾在84893部队服役。回到地方后,参与到二汽建设中。听爷爷说,他曾担任东风制动系统公司装配车间,在管理期间建成了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建设团队。爷爷为二汽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调研团成员采访退伍老兵杨志金爷爷,通过采访更深入的了解二汽建厂时的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晓雯 摄
步入新时代,古巷焕发新生机
在放马坪的西头,有一棵距今400多年的大柏树。当地流传,李闯王驻扎此地时,常用此树拴马,百姓称其为“神树”而倍加呵护。听杜老师说,树旁曾经建过一座土地庙,四季香火袅绕。如今庙虽被毁,但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苍翠挺拔。大柏树见证了放马坪人民的努力奋斗,放马坪人民为三线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转眼间,二汽三线建设已经走过了52年。放马坪也进行了改造修建,古巷焕发新生机。改建后的放马坪文化古巷采用园林建筑风格,在古巷入口处,还建造了放马坪特色的文化墙,通过文化墙能看到“闯王牧马”以及上世纪80年代放马坪人生活和东风猛士的缩影。放马坪文化再次进行发展和传承,更好的让人们了解三线建设时期的放马坪文化。
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上世纪80年代放马坪人生活时的场景,通过参观实物更好的了解那时人们生活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文凯 摄
通过本次走访放马坪古文化街,调研团成员对三线建设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调研团成员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传承和发扬三线建设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