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竹溪城在竹溪县的北部,竹溪河北岸。东南西北四面和本县的水坪镇、鄂坪乡、中峰镇、龙坝乡相连。
属丘陵、坪坝夹杂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在北部的五峰山,海拔713米,最低处则在东部的灌耳湾,海拔420米。竹溪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
城关镇原属竹山县的尹店社。尹店社,南北朝至北宋时期,曾经设置过县,先后名为新丰、上庸(非先秦时期之上庸县)、孔阳等县,北宋以后才将其并入相邻的竹山县。此时的竹山县不能等同于今之竹山县,其约在今之竹山县的北部,比今之竹山县的范围小得多,可算是今之竹山县的前身。这个竹山县在南朝梁时期为安城县,北朝西魏时期开始改为竹山县,竹山县名就此诞生。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南部的上庸县并入竹山县,于是上庸县、竹山县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大竹山县,今之竹山县就是从此定型下来的。
那么,尹店社为什么要从竹山县分划出来另置为一个县呢?这事得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说起。
明朝成化年间,湖广、陕西、四川、河南四省交界处,即今十堰市一带,闹流民暴动,史称荆襄流民起义。当时流民聚集于此的人数,据地方官上报的数字已达150万人以上。流民在其首领刘通等人的率领下,攻襄(阳)、邓(州),掠南漳、内乡、渭南等城池,荆襄一带烽火四起。
成化十二年(1476年),流民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朝廷为了解决问题,便在鄂、陕、川、豫四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处,重新划分行政区,新设商州和郧阳府,并划地另置白河、商南、山阳、南召、桐柏、伊南、郧西、竹溪等县,以安抚和统辖万以计数的流民。
竹溪县正是此时新设立的县。竹溪县是划竹山县西部的尹店社而置。《明史。地理志》记载:“竹溪,府西南,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于县东之县河镇,寻又迁巡检司于白土关。南有竹溪河。”明朝曹学侄《名胜志》曰:“成化中,析竹山尹店社置今县。以治所在竹溪之北而名。”
竹溪县安置的流民人数过万。据史料,当时全县民户在开始编户时,编为七个社,原土著民编为一社,名为尹店社。新附的民户编为六社,名为在城、竹溪、水坪、浪河、秦坪、柿河等社。过了两年,又査勘漏籍流民,于是又续编南江、后溪两社。时全县拥有1272户,13498人,而土著居民仅占一社。
竹溪县设立后,县治就设于今城关镇,当时名为竹溪城,为在城社。竹溪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现仅存东城门及其16余米长的一段城墙。据记载,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因城池相对狭小,于是在西门外滩涂地沿河辟市,西关老街应运而生,从而城区有所扩大。民国初,城关镇属县一区。1912年后改名叫武陵镇。1949年改名为城关镇。1958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复设为城关镇。
(备注文献浩瀚、史资繁众、百家云云。此若有文字错讹、出处舛漏,引用失当,烦请私信斧正,凡此不胜感激!——秦楚刊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