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的上津,缄默在千山叠嶂的深邃里,也辉煌在千古历史的光影中。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离我故乡郧阳府不远的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义词了。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宏,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开始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车?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也必领来上津,这已成两地惯例。
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800岁的古城是多么地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双手合十……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咴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屯粮基地。六千里迢迢外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达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逃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像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湖北郧阳府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达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遍布中国大地成千上万的历史古城,也都烟飞灰灭抑或只剩残墙断垣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上津又被称为“柳城”。 漫步在上津这座杨柳、清江相依的古镇,无论是伫立老巷城阙,还是徜徉河畔长堤,只见遍布古城池的青枝柳叶如丝如缕,如烟如云,如少女长发曼妙,如山涧绿瀑涔涔。“青青堤上柳,飘忽自成春。” 这是清代著名诗人王霖对“上津柳”的描述。
作为千百年南来北往的古城、码头、驿站,“折柳赠别”、“插柳寄情”,依依惜别的人们在上津折柳、插柳,送别亲朋,苍山无语柳知心。上津在演绎东方情感文化经典的千古岁月里,终成为“万千绿枝妖艳、一春白絮嫣然”——这是我写给上津“柳城”的。
上津,沐浴在时光的千古柔情之中。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此文《人民日报》2010年6月11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