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周二。今天我们走访了竹山县几家农户,发现有稳定产业的脱贫户受疫情影响不大,反而是‘边缘户’、脱贫‘监测户’容易掉入贫困,疫情之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紧盯这类人群……”一本日记,记录下了市委巡察组组长张光仕的战“疫”历程。 从1月30日至今,他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奋战了56个日夜。 农历正月初六下午,接到返岗电话,正在老家过年的张光仕二话不说,当天步行30多里的山路赶到县城,找车连夜回十堰。 “这个时候很危险,别人躲都来不及,你还往上顶!”家人担心他,打电话让他不要事事往前冲,他说:“我是党员干部,越是危险,越要站好岗、冲在前。” 不料,返岗的第一天,张光仕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疫情发展较快,单位没能提前准备防疫物资,一个人只分到有限的几只口罩。 每天都要与疫区返乡人员近距离接触,风险很大。“与其担心这些,还不如先把眼下的工作做好!“张光仕没有考虑太多,而是随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陈东灵一起,直奔疫情防控任务较重的丹江口市,进村入户开展督导。 疫情防控初时,各项工作摸索着前进,只有深入进去,才能发现问题。 “疫区返乡人员居家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如何?心理状态怎么样?生活保障还有哪些困难?这些都是战‘疫’的关键。”张光仕在防控督查中,敏锐地提出了这些问题。 “走,我们一起到隔离人员家里看看。”张光仕戴着普通防护口罩,直奔小王家中。 小王常年在武汉打工,年前返乡后,就被要求居家隔离。 “我们过来了解一下你的身体情况如何,有哪些困难和要求?”一进门,张光仕就亲切地打招呼。 小王的眼泪一下掉了下来,哽咽地说:“您是第一个敢上门来看我们的人,别人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我们。村干部让我们自己测量体温、自己上报,我现在体温不正常,但又不敢说实话,怕家人受到歧视。”小王的眼神充满着无助,甚至是一种哀求。 随后,小王被送往医院诊断,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 这件事情,让张光仕认识到“居家隔离不合理”,于是提出了“疑似病例必须到医院集中隔离观察”的建议。 丹江口市委采纳了“排雷战”建议后,很快筛查出了一批确诊患者,扭转了疫情防控被动局面。 战“疫”一线,时间就是生命。连日来,张光仕贴着“危险”的标签奋战在一线,一个点接着一个点跑,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督。3天半时间,他走遍了丹江口市20多个乡镇、街办。 连续几天步行2万多步!张光仕在微信运动排行榜上接连 “霸屏”。一个朋友惊讶地问,“现在提倡不出门,你怎么走了这么多步?”休息间隙,他回复道,“这是我与疫情赛跑的成绩。” 从正月初七开始,他几乎每天重复同样的日程—— “早上6点起床,7点多到县市区督查,晚上8点参加防控工作碰头会,夜里10点梳理各督导小组提供的问题线索……”张光仕的笔记本,记录着每天的日程安排,有时回家已是凌晨两点多。 雷打不动早出工晚研判。他自己像个陀螺,一刻没闲着,专挑问题易发多发的地方检查督导,曾经一天在横跨100多里的两个乡镇来回跑两次。 “督导调研不能一调了之,对个性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纠偏,把具有代表性、共性问题及时提出来,并注重从治理体系上去思考、解决。”张光仕说,“监督工作要始终放在大局中去谋划推进。” 部分乡镇领导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挂名值班”“摇控指挥”,网格化防控有盲点……仔细调研了解后,张光仕将问题——向市疫情防控督导组及时反馈,并提出了“落实属地管理压实责任、采取‘四早措施’强化源头管控、做到‘五个落实’升级防控措施”等8条具体举措。 长达20多页的《暗访督导调研报告》引起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2月3日,市委书记张维国连夜批示: 指挥部速发各市级领导参阅和各县市区领导落实。 “张光仕同志遇事冲在前,谋事有思路,他用忠诚和担当为疫情大考交出了‘硬核’答卷!”陈东灵如是评价。 据市委疫情防控督导组办公室统计,战“疫”打响以来,张光仕走访了61个乡镇、130多个村、260多名农户,提供建议意见31条,督促整改问题71个。 随着防控形势的持续好转,督查,却并没有停下脚步。 “你们全力以赴,我们做好服务。”这句话在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建设现场,成为了张光仕的口头禅。 “保障复工复产、春耕生产,助力脱贫攻坚,就是我们现阶段督查的主要内容。”从3月23日开始,他与另外几名同志分为2个督查组,下沉到县市区巡回监督检查。 夜色渐浓,冷风习习。市纪委监委机关仍是一片忙碌。 “对于有些企业反映的相关问题,我们要与职能部门做好协调沟通。”每周碰头会上,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布置了下一周的工作。 和同事分开后,张光仕回到办公室,又对下一周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当按下督查方案的保存键,他才发现天早已黑了。(本文选自十堰纪委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