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初来乍到
|
又是一个清明节,更加缅怀学校首任院长孟少农先生。虽然没有接受过先生亲聆教诲,但担任院长多年,越来越感受到先生的影响力量,先生的长者形象和精神在脑际日益充盈。我觉着用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的一句话:“《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我对孟先生的敬仰之情和弘扬孟少农精神的心情,真的是太贴切不过了。 认识孟少农先生的光辉形象,联想到他同时代同为留美公费生同为校友同为学部委员的为我们大家熟知的钱学森先生,感受到的是珠辉玉映,相得益彰。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12月11日,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读研,孟少农出生于1915年12月12日,1941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读研。虽然他俩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同,但他俩都是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我们可以看到麻省理工学院坚守追求卓越、亲身实践的工程教育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
从孟少农先生的生平来看,他既是资历老、辈分高的海外留学的“巨佬”,也是中国汽车设计制造、技术研发之“巨匠”,既是新中国突出的较全面的汽车工业技术专家、企业领导者,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科学家、教育家。
孟少农先生受“实业救国”影响,193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0年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完成学业(毕业106人之一)。1941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被录取为留美公费生,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三个学期后获得硕士学位。1943年至1946年5月,他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锤上兰森机器公司、司蒂贝克汽车公司、林登城中国发动机厂任技术员和工程师,学习考察汽车、发动机的产品、工艺、工具、机械加工和汽车工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1946年5月,他乘战后中美通航第一班轮船离开了美国返回中国报效祖国。
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1957年、1980年三次评选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分别为36人、2人、64人,合计仅仅102人。孟少农先生是汽车工程专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汽车工程领域当时唯一的学部委员。毕生致力于中国汽车工业建设,是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几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孟少农先生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系统统筹、攻坚克难的言行之中,我们能够看到优秀的工程师素质和科学家素养。在工程师素质方面,他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几十年中,坚持在中国汽车工业企业里,全心全意地做技术指导工作,一生不离开技术工作,活到老学到老,具有可靠的诚信品质,强烈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全球文化视野与跨文化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宽广的工程知识的综合性与多学科背景,优秀的沟通能力、领导才能、团队精神,杰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家素养方面,他一生对汽车很感兴趣,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求实创新,敢闯新路,言行合一自觉践行“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大发展,技术工作要走在前头,要有准备,要学会自己走路。”正是他将对某项事物(汽车设计与制造)具有强烈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持续探索、发现和验证的专注力,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超越常规的思路和见解等科学家素养和前述工程师素质,成就了他既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汽车企业总工。
从孟少农先生的生平和许多人的回忆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到闪闪发光的孟少农精神。结合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引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概括的科学家精神,我认为我们学习的孟少农精神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他无论是怀着咱们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汽车的理想信念在美国求学,1946年5月离开美国返回中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创高等学府中第一个汽车专业,还是从政府部门到第一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作,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己任,满腔热情地为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孟少农先生是一个一心向党、矢志不渝立志做实业救国的人。
二是淡泊名利、潜心技术的敬业精神。几十年身处一线,扎根基层,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攻坚克难,解决汽车设计制造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无论经历什么坎坷,也从无怨言或提出什么要求。晚年,组织上曾几次让他迁居北京,而他总是婉谢。他说过:“我是搞具体技术工作的,脱离基层,远离生产现场又能干什么呢!”这既是他的谦虚,也充分体现他对事业追求的真挚。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国汽车产品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系列化;中国汽车工业人才,从寥寥可数,到人才辈出;人才素质由低到高,这些巨大的变化和成就,无一不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孟少农先生是一个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汽车工业的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实至名归。
三是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的开拓精神。为了中国汽车工业,他呕心沥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从1950年初开始筹备创建中国汽车工业,1953年7月到1956年7月把全部精力、智慧倾注到一汽建设,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到1956年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考虑如何提高质量和发展多品种问题,提出并重视中国小轿车的开发,到1965年离开一汽时,一汽已有三个系列品种和30多种变型专用车投产,他为一汽建设奉献了15个春秋。1971年5月,他调到陕西汽车制造厂主管技术工作,专心致志地为研制开发延安250型五吨越野车(1978年8月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为改进6130型发动机和开发15吨重型民用车艰苦奋战,发挥了重大作用。1978年转战到二汽,为二汽闯过质量、滞销、缓建三大关,发展横向联合经营,艰苦奋斗整整10个春秋。孟少农先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开拓了中国汽车工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孟少农先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驱,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几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在一汽,为解决红旗轿车的技术难题,每周由他轮番主持一个突击队汇报会,对每个问题下步工作拍板、继续攻关。在陕汽,成立设计科和建立试验室,组织和领导全厂全面地开展延安250型越野车产品设计的大修改。在二汽,他建议组织产品设计改进攻关会战指挥部,把产品、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变了过去各管一摊,互相推诿的软散局面。攻关中,他既运筹帷幄,又深入基层,集中群众智慧,与几十个攻关队、组共同研究制定攻关措施。他不仅在技术上精心研究,拍板定案,而且常常承担总调度工作。80年代初,他坚持改组二汽产品设计处和工艺研究所,建立一个以产品开发为核心,融材料、工艺、基础技术于一体,具有强大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
五是产教融合、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始于教育,终于教育。他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倡导企业办教育并勇于实践,主张办教育要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从创办清华大学汽车专业开始,到担任赴苏联总订货人时,提出选拔干部和实习生到苏联学习、培训,在一汽创办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倡议与地方合作创办起中国唯一的一所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吉林大学),在陕汽创办职工大学,以及后来到二汽,倡议建立了教育中心,力主搞四年制本科,创办汽车工业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付出艰辛劳动,把自己的智慧才能,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特别令人敬佩的是,他在最后三年中,从未因病停止过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生讲课,他常常挂完吊瓶,就去教室讲课。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孟少农先生堪称是培育中国汽车工业人才的教育家。
孟少农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汽车工业,不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艰苦奋斗形象,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少农是学校的首任院长,更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引导学校师生在新的时代里增强建设汽车强国的使命。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让孟少农精神真正走进学校师生的心里,浸润师生血脉,激励学校师生在新的征程中开拓进取,兴学育人,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续写新的辉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