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都会有大把的成年人嚷着:“祝自己节日快乐”,不过大部分人也不过是朋友圈发发照片,或者私下与亲近朋友在一起时口头上说一说。 我们还是知道,这只是一种调侃或者自嘲,真正把自己置于六一儿童节的气氛中的人,少之又少。 似乎随着人们对于“成熟”观念的建立和需求,向往童真、童年,开始成为了一种羞于启齿的事情。 但事实上,过一个真正的儿童节,成年人比儿童更加需要。
过六一的需求每个人向往过儿童节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人想像孩子一样在这一天放假,出去游玩,有人盼望收到礼物,也有人想看动画片、玩游戏。 但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过去自己所建立的记忆,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种怀旧的情节。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每一个人都在经历从儿童想成年发展过度的时候,除去生理变化,在心理上也会因为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动荡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青春期最为明显,但是并不是成年后,这种变化就会停止。 在埃里克森的知识体系中,人一直到自己生命的结束,每当生存环境、发展有所改变时,都会衍生出心理变化。 爱利克·埃里克森
这种变化,大多数来自于人类的本能——危机感,一百多年前“温水煮青蛙”的实验便告诉我们,危机感是人类对于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意识。 不过,如果长期处于危机感中,便会引起一系列焦虑、失眠等问题,脱发也算是其中之一。 进入工业化的两个世纪里,随着工业分工的明细化,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单独个体的价值被无限缩小,但危机感却与日俱增。 在现实生活中,每过十年,一个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根据每个人受到外在冲击不同,周期或许或更短。 危机感引发的焦虑情绪,让心灵鸡汤遍布朋友圈,知识付费盛行网络;脱发、失眠的生理问题让相关保健产品卖断了货,这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抵抗这种情绪呢? 其实人们早就自己找到了方案,便是怀旧情结。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随着各行业科技的进步,按照产品迭代的规则,很多产品早就该被替代甚至淘汰。 但是,我们会发现,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兴起,很多80、90年代的经典影片又被翻了出来反复品评; 超市里国内外的零食琳琅满目,却还有一大批的人乐此不疲的吃辣条; 影视剧行业经历了一波强有力的流量小生、小花的冲击后,却又开始重归老戏骨们的天下… 这便是人们的自然选择,用怀旧来对抗危机感,在六一节缅怀童年,便是以童真的力量抵抗现实的冲击。 童年还原既然说到,怀旧是人们的自然选择,那么我们所“怀旧”的东西是否真的比现在好呢? 那么就以广大80、90年轻人的童年生活为例,来对比一下现在吧。 互动游戏: 大部分人的童年与小伙伴们的游戏,包括不仅限于:跳皮筋、斗鸡(又名撞拐、捣拐)、找朋友、摔宝等等等,细数一下发现游戏种类还真太多了。
那么现在小朋友的游戏是什么呢,如果稍微看过小朋友私下的互动游戏,就会发现大部分老式游戏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游戏。 虽然80末90初的年轻人小时候已经接触过电子游戏,但是在儿童时期,普及率并没有那么高,产品类型也较为原始,大部分是以小霸王为主的FC游戏。
电子游戏在经历很大的争议后,现在已经正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产业。 但是由于当下限制未成年人的措施尚未完善,家长的时间受限,监管不力等原因,现在小朋友的童年娱乐基本由电子游戏主导。 无论是社会共识还是科学定论:未成年人还是要谨慎游玩电子游戏,尽量减少游玩时间。 传统游戏的淘汰,并不是因为游戏品质或者规则有问题,仅仅是因为感官刺激达不到电子游戏的呈现水平。 甚至,当下大部分的电子游戏,原型便是传统游戏,比如跳棋类、探险类、猜谜类等等,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同。 同时传统游戏的最大优点在于:重运动、重互动,电子游戏的呈现方式虽然先进,然后小朋友们除非拿着手机跑到一起,很难有良好的互动,运动就更不要提了,基本都是坐着、躺着。 退一步说,现在的电子游戏大部分以手机游戏为主,在道具收费模式下,很容易诱导不受控的消费,游戏设计也是以促进消费为主。 在小朋友能玩到的范围内,电子游戏的品质反而没有提升。 影视作品: 小朋友们精神生活,基本是由各种动画片构成。 “中国本土动画片起步较迟,前期以引入国外动画片为主。”这似乎是很多人的认知,事实上我们这种认知出现了一点小偏差。 中国在1926年便出品了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这个尝试之作确实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 但是有一部动画片我们几乎都看过,《神笔》又名《神笔马良》,在我们记忆中这部动画片似乎是我们小时候80、90年代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部1956年的电影。 同时《神笔》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动画片,在国际上盛誉满满。
1960年以后,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片,都是耳熟能详的,如:1960年《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大闹天宫》、1979年《哪吒闹海》、1980年《三个和尚》、1984年《黑猫警长》、1987年《葫芦兄弟》、1995年《海尔兄弟》等等等。 大闹天空海报——豆瓣
这些童年时期的动画片,由于时代限制,在现在看来技术有些粗糙,历史横向对比,其实制作还是很精良。 而故事情节、立意,受益于中国传统五千年的文化厚度,远远不是其他缺少历史底蕴的国家作品可以相提并论的。 所以,中国本土的动画片是出现了断层,在90年代末期佳作少有,却并不是落后。 当然,国外引入的动画也极为优秀,90年代初期,中国引入第一部动画片《铁臂阿童木》,该片由日本国民级漫画家手冢治虫创作的漫画改编。
有意思的是,手冢治虫正是因为1943年观看了中国动画片《铁扇公主》后,才立志在动漫行业发展。 更值得玩味的是,《铁扇公主》制作完成时间为1941年的抗战时期,导演的本意是借助孙悟空的斗争精神,鼓舞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原片甚至有一句字幕:“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 中国引入的国外动画片,主要分为日本、美国和欧洲三个来源,其中日本最多,如《足球小将》、《灌篮高手》、《聪明的一休》、《樱桃小丸子》等等到现在依然活跃在各大视频网站上; 而美国则以《猫和老鼠》、《蓝精灵》、《变形金刚》等美式文化作品为代表作。
至今这些IP,还活跃在影视界,前阵子《狮子王》的复刻作品还出来狠狠捞了一笔怀旧的金。 欧洲片则更偏重文艺与自然,如:《堂吉诃德》、《丛林故事》等等。 而现在小朋友看什么动画片呢? 正如面前所说,中国本土动漫产业出现断层,2000年以后鲜有优秀作品,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已经被吐槽了十几年,就不必多说了。 正是因为国产动画的低迷,出于保护和扶持国产动画片的目的,进口动画片也被限制了,突然之间,00后们好像没什么可看的了。 只看身边的人的话,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还是在不多的选择里,尽量挑选优质的国产动画来看,比如《魁拔》这种,或者说《喜羊羊》也不是不能看。
另一种呢,就是还是看我们小时候的那些动画片:低幼龄看《猫和老鼠》或者经典国产作品,大一点就和大人一样看《灌篮高手》、《海贼王》等等。 在童年回忆动画片这部分,其实80、90、00这三代完全没有代沟,最多是因为作品太多,各个电视台播放作品不同,但是都属于80-90年代制作的这一批国内和国外的经典动画片。 所以,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去怀旧童年的精神生活,因为那是一个黄金年代,经典作品层出的时代,追求好的东西,从来不会过时。 如何过六一姜文导演在参加《圆桌派》节目时,窦文涛曾经问过他:“你是否担心你的作品是否受年轻人欢迎?” 姜文回答道:“我认为,人类在发展这么多年,其实对于美与好的追求,是一直没有变的,只要是美好的东西,并不受限于是否是年轻人。”(大意) 图片来自优酷
所以,无论是为了抵抗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危机感,还是本着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们都应该去过六一节。 当然,去过六一节并不拘泥于形式,不是非要当孩子才能算过六一节,时光的流逝是不可挽回的,而我们的内心却可以穿梭过去与未来。 现在真正的儿童们,由于物质基础的提升,对于儿童节收礼物已经见惯不惯了,因为平时他们依然可以收到很多礼物,外加上圣诞节、万圣节、春节等一大堆节日,出于奖赏刺激的规律,一般小朋友对于儿童节收礼物并没有太大的感触。 反而是成年已久的我们,离开这个节日之后,反而尤为的怀念。
我记得刚上初中的第一个六一,早上起来兴高采烈地要过儿童节,结果被父母告知,从此以后你再也不是儿童了,当时那种深深的失落感,萦绕在心头好几天都未能散去。 从那天开始,成年人的自我奖赏一天天开始变少,眼看着“光棍节”变成“消费节”,各大节日变成各种营销借口,唯一真正属于自己的唯有生日了。 如果工作较忙的人,可能连生日都忘了过,再长大点就开始不停的为孩子、为家庭来准备各种节日与奖励。 庞大社会体系下,你成为一个不断运转的零部件,小的家庭体系下,你成为支撑房屋的框架。 不由想起《人民的名义》中一个被反复分析的有趣人物——孙连城。 他的名言被广为传播:“喜爱上天文学之后,方知宇宙之浩淼,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不过都是蚂蚁、尘埃罢了。”
要积极面对自我的渺小,唯有认识人的自我价值,从世界观上来说,人类的历史也是这么做的。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文艺复兴,其实文艺复兴本质上便是对人自我认识,“黑暗”的中世纪,其实黑暗的是对神权太过重视,反而忽略了人本身。 于是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复兴或者说怀旧,掀起的以文艺作品为先锋的风潮。 我们在六一这一天,完全可以让自己经历一场文艺复兴,观看一些童年的影视作品,以现在的技术非常容易; 发小、老同事们一起叙叙旧,做做童年的游戏; 翻看小时候的作业、绘画作品; 真正参与到自己孩子的游戏中,与小朋友互换身份… 只有想不到,没有不可以,唯一需要解决的便是时间,本质要解决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内心。
结语似乎,我给“成年人也要过六一”这么一个幼稚的想法找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仔细想想,作为一个单独个体在这个文明社会,受制的规则已经很多了,只要不给其他人造成麻烦,又何尝不可呢? 我们可以怀念儿童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也可以执着的认为,我们所观看的那一代作品,才是最经典、最优秀的,甚至,我们可以在六一这一天,让自己的心灵当一次真正的“儿童”, 只有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依然可以与世界的负面奋起对抗就好。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冯唐《诗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