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45|回复: 0
收起左侧

陈天华《周末日记》之二百九十四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20-6-1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末日记》之二百九十四:5月31,周日。明天是六一儿童节。趁着我们周日休息上午带孙子克万达浪一圈,吃的喝的穿的玩的,只要孙子需要的节日礼物一伙子买了。搁到往年,幼儿园又是演节目,又是请家长陪孩子用餐,家人还跟到屁股后头转。因为疫情,幼儿园到现在还木开学。长时间宅在家里,急的发刨抄,可天气热,出门又要戴口罩,所以一般都是带孩子到近跟儿齐。孙子现在5岁了,除了尊重孩子“玩的天性”,家长总是渴望多认点字,多背点诗,偶尔还逼着他学,都是“起跑线”给逼的!
       在家里,“不许碰手机”已形成规矩,所以趁早让孙子断了“玩手机”的念想;看动画片也有限制,一天一次,一次两集,看完了自己关;看图画书,兴趣来了,自己翻来翻去,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看到好玩儿的,还指给大人看。听故事最专注,一会儿“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一会儿“奥特曼系列”。近一段时间孩子对历史童话剧《大汉王朝》听得入迷,一听就是好几集,听了兴致处,笑的尅尅响。围棋象棋五子棋,只要孙子斜货一声,爷爷马上过来;篮球足球羽毛球,只要孙子兴趣来了,奶奶赶紧陪上。
       因为孩子喜欢听故事,奶奶专门在网上买了一套“小艾同学”智能机器人。电源一打开,“小艾同学!”“哎,我在呢!”,是球个玩意儿的。“小艾同学”其实就是一个小电脑,儿歌诗词童话故事小说等狗球麻吊的都有。有时候播放歌曲,孩子跟到一起唱,还手舞足蹈的;一放到《敢问路在何方》,只见孙子拿着自己的“金箍棒”连蹦带跳蹦到沙发上,眼睛又是眨,棒子又是拎,把人逗得肚子疼。有一天,我处于好奇,也对着音箱喊道:“小艾同学!”“哎,我在呢!”“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有班儿闷的人吗?”“有,坂木在日本的冲绳。”“小艾同学” “哎,我在呢!”“你别扯淡,我问十堰人有木有班儿闷的”“你说的我不懂,看来我该要升级了”我顿悟,智能机器人哪是班儿闷设计的呢?
       正会儿的娃子奸的很,学东西也快。5岁的娃子连字都不会认,可说话用词“还木学会爬,就学会走”: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边……一边,等复句关系,一套一套的,不知道从哪学来的,让人感到吃惊。后来,仿佛一夜之间,孙子开始对拼装智力图感兴趣。于是,奶奶就买回各种各样的拼装智力图。不管再难,经他一摆弄,一哈哈儿就拼齐了。我看半天也看不出规律,我就问咋搞的,谁知孙子说“我就不告诉你”。真是个机灵鬼!那些曾经被他冷落的绘画本,偶尔又从抽屉里拿出来,从头读到尾,像模像样,好像认识字似的。
       现在的幼儿教育,把学习成绩看的很重,甚至变成一件功利的事。孩子一跨进学校门就开始攀比认多少字,写多少作业,把智力教育当做一种附属。实际上,在幼儿园阶段,多写几个字,多做几道算术题,并不比多认知几种恐龙,多画几张图画要高贵;花一沟子钱为娃子报绘画美术班,不如鼓励孩子随意画些他所看到的身边的事物。既是胡乱涂鸦,也是孩子对事物的内心感受。
       早熟的瓜不甜,这是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与训练,其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并不一定让家长如愿以偿。近年来,“起跑线”和“从娃娃抓起”让许多学生家长纷纷效仿。提前教孩子识字、算算数、背唐诗、学外语、上兴趣班……家长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让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快人一步”。
       民间有句话叫“3岁看大,7岁看老”。西方国家小时候以玩耍为主,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学习非常轻松。到了高中特别是大学,孩子年龄大了,学习的内容和压力不断提升,进大学门容易,出大学门难,不好好学习就很难走出大学的校门。中国的教育却恰恰相反:小时候该玩时不让玩,考上大学后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候,却又不去学了。看了一个资料,说日本孩子在3—6岁几乎都在上幼儿园,老师在实践中教的无非三项:一,如何与同学相处;二,如何礼貌对待长辈;三,如何靠自己解决问题。我就纳了闷了:同样都是国家,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