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龙滩 —余雪成 黄龙滩为汉水流域闻名遐迩的古镇之一,素有“小汉口”之美誉。流传于堵河流域的民谣,叶大州府门楼县,皮鼓好似金銮殿;问你为啥不到黄龙滩,我没事不到外国转。生动形象的反映出堵河之畔黄龙滩的繁华。考古资料显示犟河流域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籍记载及方位的综合考量,判断商朝方国,微国都邑曾在此地,有极大的可能。 优越的地理位置,充沛水量的河流,历来为兵家安营驻扎,攻击围剿必争之地。平坦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山林资源成为明朝流民垦荒安家,躲避战乱的理想之所。明成化十二年(1465年)至1967年,502年间归属郧阳府郧县管辖。明万历六年(1587年)《郧阳府志》,卷五(城池·村镇)载:“黄龙村,县西七十里,即黄龙滩店”。此信息不仅是目前发现黄龙滩最早的记载,更是提示出至少是此时黄龙滩已人口聚居、村店形成、商业渐兴。 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堵河流域土地荒芜、十室九空。清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和雍正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措施后,人口繁衍增长加快,郧阳山区鼓励垦荒耕作,大批外地移民蜂拥而至。促进推动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汉江、堵河流域人口流动加快,航运贸易逐渐繁荣。 黄龙滩凭临堵汉之水优势,占据通竹房连郧阳府城之便利,借水稳地坦之条件,成为堵河航运的重要中转集散之地。清《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记载:“到乾嘉时期,湖北不仅原有集镇得以恢复和发展,而且还兴起一大批新的集镇……汉水之西,郧县有黄龙镇……从乾隆时期开始黄龙滩踏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图片来源:乾隆五年《下荆南道志》卷之二,郧阳府图 嘉庆二年(1797年)《郧阳志》卷一·关隘载:“黄龙镇县西百二十里移江峪巡检驻此并设塘兵防守;江峪塘县东百八十里交河南淅川县界原设巡检一员乾隆三十五年移驻黄龙镇见拨弁兵防守”。嘉庆十四年(1809年)《郧阳志补》国朝·军制(增)记载:“镇守郧阳等处总兵官员一员辖中前左右营……前营都司一员(嘉庆七年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一驻郧县、一驻黄龙滩)……”。郧县唯一巡检驻守,千总专管把总协防,塘兵防守。凸显县之西南,水陆要冲关隘在郧阳府版图中战略地位的重要。 图片来源:嘉庆二年《郧阳志》舆图
图片来源:同治五年《郧县志》塘铺图 三大码头樯桅如林、船篷相连,“摆江”、“鸦艄”、“秋子”船停满河边,每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成吨的百货、布匹、生铁、食盐、煤油等日常工业、生活用品从船上卸往镇上各大商铺;成袋的木耳、香菇、茶叶、药材,成捆的龙须草、火纸、荆条山竹、桐油、生漆等山货从街上抬下河岸等待运出,河岸边劳动号子此起彼伏。远处河谷中纤夫那厚重雄壮、悠扬粗狂、抑扬顿挫的号子声,船工号子那急促高昂富有节奏的指挥“起锚、开船、进档、上滩、下滩、过街、弯船的口号声”,荡气回肠。 黄龙老街面向犟河,背倚四大坪山,堵水环绕而过。四条街道各有分工、秩序井然。河街、前街、后街、上街商铺林立,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药铺、铁匠铺、钱庄、茶馆、特色菜馆、客栈等等应有尽有。各种小吃、茶馆、商铺的小二们吆喝招呼着各地的客商们,茶水、面食、糕点、炒菜、蒸菜,各种口味一应俱全。
武昌、黄州、山西、陕西、江西四省五地会馆汇集滩镇,建筑形制各具特点,飞檐翘角显庄重肃穆,特制墙砖亮出地方特色。其中武昌会馆占地面积最大、规格最高,遗留历史信息最重要。整个建筑庄严威武,规模宏大,柱子粗直挺立,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谐调,硬山顶式、马头檐。墙砖烧制有阳文“鄂郡”。由山门、戏楼、拜殿、正殿组成。整体建筑分三批次建立,分别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建筑主梁上遗留的巡检姓名,兵制信息与史料记载补充印证。与其相邻的黄州会馆,也称为护国宫、黄州庙,落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合院式建筑,四周墙砖为“黄州”字样的青条砖,风火山墙及墀头等砌作精致,单檐硬山,后为砖檐,砖垒正脊。正面砌有牌楼式骑楼门罩,上方有毛笔书写的“护国宫”三字。山陕会馆位于前街、江西会馆位于河街,相邻而建,损毁严重。但墙体陕西、江西字样墙砖及残存的墙体,仍然可以看出昔日的宏伟和辉煌。江西会馆在光绪年间曾作为“义学堂”。在民国时期,曾作为郧县黄龙滩汽车修车厂车间,为运送抗日战争物资车辆提供维修保障。 上街梅子垭,老街最高处矗立着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样式最特别、天井院落最多的建筑余氏老宅。共有6进院落5个天井,单檐、重檐硬山顶式,小青瓦覆顶。门楣由整个青石打造而成,颇为气派,风格独特,尽显奢华。屋檐下的祥云图案依稀可见,曲线流畅,委婉动人,两端马头墙,线条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精致的木质雕花、精细的装饰构件、可见工匠精湛手艺和房屋主人的品味与讲究。这个古朴、典雅、静谧的老宅子经历了战火烽烟,经历了世间沧桑。虽已破败,但仍不失威严庄重。乡绅余师荣,二品衔四川候补道、同治《郧县志》总核余漋廷,清末洋务运动实业家余正裔曾居住其中,残砖断瓦背后掩藏着一个个鲜活而古老故事,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民国年间十堰城区内最早的邮政、电信机构在此设立;最早的党小组在在黄龙镇成立。抗日战争期间,老白公路重大改线,在黄龙滩设立渡口,后设立防空哨所。1948年12月黄龙滩解放。1967年设立“郧县十堰办事处”,黄龙滩划出郧县版图。1969年黄龙滩水库动工,黄龙大桥建成通车。黄龙滩堵河航运从此沉寂,昔日汉口繁华不再。青砖马头墙;灰瓦小天井,见证悠长的历史;流传的故事,传承的民俗延续着古镇的希望。勤劳怀旧的黄龙人民期待着复兴记忆中的黄龙。 (原创文章,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