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08|回复: 0
收起左侧

心理学:人到中年,应当学会“不合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9-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乌合之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会保留鲜明的特征,一旦开始融入群体,他所有的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
因为人是社会属性的动物,所以在我们传统的思维里,从属于群体,才能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而现实,群体真的是那样美好吗?
如何检验自己是否能融入群体?看自己所在的群体是否会掩盖自己本来的样貌就可以了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不停找寻可以让自己停靠的圈子。为了合群,带上了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害怕被孤立、被排挤,因为我们认为不优秀的人才会遭受此待遇。
可当你真的合群后又怎样呢?随波逐流,淹没在人海之中吗?社会心理学有个著名的心理实验——阿希从众实验。
选取大学生作为被试,每组7个人,坐成一排,其中一组的6个人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只有1人为真正的被试。
实验员向大家展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的线段,而另一张纸上分别有三条不一样的线段,这三条线段只有一条是与第一张的标准线段等长的,其余一条明显短于标准线段,另一条明显长于标准线段。
而被试们要做得很简单,在第二张卡片里找出与标准线段等长的那一条。但为了实验结果更准确,试验员把唯一一名真被试安排在最后一个,以便观察人是否会受群体的影响。
刚开始,第一位被试选择了那条明显不等长的线段,最后一名被试明显愣了一下,但没太在意,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都是如此,最后一名被试也会依照前面的结果。
阿希为了确保实验的精确性,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实验,选取不同的被试,得出的结果都惊人的一致,只有不到1/4的人会保留自己的意见,但他们也曾在内心动摇过。
事后,阿希对研究对象们进行了相应的访谈,想了解是什么导致结果变化。很多人都认为,起初,自己对实验是毫无疑问的。
因为题目过于简单,可当第一个人出现不同答案时,被试们只感到奇怪,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了相同答案,他们内心的认知发生扭曲,总想着大多数人肯定正确。
于是,迫于这种规范压力,即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群体认为是背叛者受到孤立的下场,所以,很多人都会对群体采取顺从。
群体的力量
当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即使知道那是错的,但迫于外界的环境压力,也不会跳出来反抗,还是跟从群体的选择。
最常见不过的就是中国式过马路,如果只有一个人在等待绿灯,便很有可能在红灯时就跨越马路。只是因为群体的力量,让我们的决策更加大胆化,但这其实这增添了决策的错误性。

鲁迅曾经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我们喜欢在群体之中,那是因为我们很难适应独居的生活,看着周围人都是成群聚集。
所以,不管群体如何,适不适合自己,为了社会大多数的生活准则,选择了入群而居。
我们害怕面对一个人的独处时光,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害怕自己与大众不一样,所以努力向大众靠齐,泯灭自己,活成大众模样。
其实,生活从来也未说过大众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一切,都源自个体内心的自卑罢了,不敢相信自己的选择,对个人能力的不自信,所以更愿意相信他人的选择。
而真正的强者,从不依靠群体来做决定,他们坚信自己,遵从自己,即使错了那又怎样,而人到了中年时刻,更应该活得通透、知理,明白什么样的圈子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把时间更多花在打磨自己、陪伴家人、好好生活上,不入不适合自己的群体。你要明白,不合群永远不是因为你不对,而是因为你想过更好的人生。
个体的最终本质都是孤独的,与其去把时间浪费在群体上,不如学会与自己独处,过自己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