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好,过年好,穿新衣,戴新帽…… ,这是小时候常唱的儿歌,可岁月匆匆,不觉得年味却少了许多。
再一次回到小城,看着二哥邻居家里的儿子,正在在悠闲的放着花炮,不觉很想自己的童年……
每到了腊月,吃过腊八粥,心中更期盼着过年,盼年快快到来,这样就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
到了腊月二十三,母亲祭祀灶神烙的饼子,在我们眼里仿佛就是年的前奏曲,剩下的日子就是扳着指头算过年还有几天。 好不容易等到了除夕的晚上,一整个腊月的兴奋劲在这一晚上就甭提了,几乎是整个晚上不睡觉“熬棉袄”。男孩子等天麻麻亮,就 呼朋引伴到街上去捡拾除夕之夜放过炸在地上的鞭炮,女孩子则在家里急不可耐地等着穿妈妈今年给自己做的新衣。
这一夜我是要“熬棉袄”的,还未进零时,街上的鞭炮声已震耳欲聋,我再也坐不住,一跃而出奔向满是烟花闪耀的街上。有时为能拣到未燃的鞭炮,我和一帮小伙伴甚至不顾正在燃放着的鞭炮噼里啪啦炸开的危险,用脚去踩正燃的鞭炮,看着荷包里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被鞭炮烧黑的小手也不觉得痛痛了。
记得有一年除夕夜是下雪天,夜里没有出去踩鞭炮。第二天天未亮我就和邻家的哥哥们穿好新衣,踩着吱吱作响的雪地,很兴奋的出了门。地上的白雪映得天很亮,哥哥们跑的快,很快就不见他们的踪影。我也不怕就自己去找朋友,可突然从小巷的墙背传来一声大叫,当时我以为见鬼了,给吓哭了,老半天抽泣不止,还是邻家大哥用他拣的鞭炮哄笑了我。
又是一年,父亲为了给家里营造一个传统年的气氛,就自己写了一副对联,因为过去大部分是贴上买的印好的对联。为烘托年味,父亲又大大的用行书写了几个“福”字,屋里头的门上是一扇贴一个。
到了三十中午吃团圆饭之前,父亲就指挥我们姊妹贴对联,边贴边读一副祥乐融融。
除夕晚上,我看见对门大嫂又是点蜡烛,又是上香,我才明白,不光是把这些神接到家,还要这些仪式,于是我就央求母亲也要祭神。等到新旧交替之时,我点着蜡烛,才发现没有香炉。看着我忙忙碌碌的样子,二哥就提议用高腰瓷碗替代香炉。我还听见 母亲在念叨:“今年没法只好委屈各位神仙了,来年一定买个好香炉”。
看着那跳跃的红红烛光,我感觉年的气氛一下子来了,闻着不时飘来的烛香,吃着年夜饺子,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总在这个时侯那么很庄重的进行着这些仪式,原来是在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亲人平安,营造一个浓浓的年味和一个新的憧憬和向往。
其实我们的先辈们他们也正是用这种形式,一代一代将这些朴素的文化相传下来,祝福着自己的后代,祝福着自己的未来,传承着 自己独特的民族魂……
我真愿这小城的年味,写对联,挂灯笼,接神仙,点蜡烛,摆香炉……,浓浓的悠远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