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952|回复: 2
收起左侧

十堰文史:清华学子的二汽情(马跃)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2-2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1992年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经过选址、勘探、工厂设计等筹建工作到1969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当时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鼓舞下,十万建设大军从祖国各地汇聚到位于鄂西北武当山北麓汉水南岸一个叫十堰的地方,开始建设年产十万辆军用和民用载重汽车的特大型汽车企业。1968年处在文革动乱中的清华大学66、67、68三届的学生正面临毕业分配,其中有以动力系汽车拖拉机专业为主,包括机械、电机等系的近百名毕业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告别母校离开首都北京,投身到火热的三线建设之中,加入了二汽建设大军。当时以第一汽车厂职工为主力的二汽包建队伍中也有不少清华毕业的老校友转战到了二汽新战场。还有像陈清泰(汽拖专业1964年初毕业生)和我(汽拖专业1965届)这样的自愿从清华教师岗位直接调到二汽的。新老校友们在建厂初期大都被分配到基层从事技术工作。
      二汽建设初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虽然当时中央对建设二汽大力支持,采取了“包建”、“聚宝”的方针,但国家正处在十年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十分困难,支持力度相当有限。要在没有城市依托的“三线”自力更生地设计、建设、装备一个年产十万辆的特大型汽车制造工厂谈何容易,二汽建设者要完成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在以饶斌同志为首的临时党委领导下,满怀热情的建设者们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迎接这巨大的挑战。
      十万人一下子涌进这偏僻的山沟,住房、粮食、蔬菜等都供应不上,但是物质条件再艰苦也难不倒建设者们,没有宿舍就自己动手盖芦蓆棚。我刚调到二汽时同样也没有房子住,只能利用工余休息时间在车间同事们的帮助下自己动手盖个简易的棚子。我们每天挖山不止,楞是在山坡上挖出一小块平地作为房基地,用泥土构筑干打垒土墙,用机床包装箱的油毛毡、芦蓆盖房顶,通过大家辛勤劳动十平方米的小屋成了我们全家栖息之地。山沟里没有蔬菜大家就吃咸菜,没有酱油大家就利用探亲或出差的机会带回酱油膏代替,建设者们照样快乐的工作着、生活着。建设工地上运输有困难,我们就人拉肩扛争分夺秒,几吨重的输电铁塔,大家硬是用人力扛上山安装。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通过全体建设者们的努力,二汽终于在1975年建成两吨半军用越野车生产能力,1978年建成五吨民用载重车生产能力,并于当年生产出5000辆汽车一举扭亏为盈。从此二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三线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
       在建设二汽的过程中,一百多名清华校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代表人物当首推倍受大家尊敬的孟少农老学长。他1940年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入几个大汽车厂实习考察,1946年回国后在清华教授汽车工程,并成为清华教授中第一批地下党员,解放后不久被任命为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副组长,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创业人之一,也是我国汽车技术领域的泰斗,国家一级工程师和中科院学部委员。他一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第一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厂三个工厂的建设。1977年,在二汽产品质量暴露出大量问题难以投产的困难时刻,时年62岁的孟总主动请缨到二汽工作,被任命为总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主持厂里的技术工作。孟总走马上任后立即深入调研,梳理出几十项重大质量问题和数以千计的一般质量问题,把全厂产品设计、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进行“攻关会战”。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使各项难关一一攻克,EQ140和EQ240两种车在1978年顺利投产。此后孟总又开始抓产品开发,包括EQ6110柴油机和EQ6105汽油机以及几十种东风变型车的开发,提出了汽车制造厂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的精辟论断。他力主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技术中心,这个意见很快被当时的厂长黄正夏接受,于是在孟总的亲自领导和组织下一个集“基础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和现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技术中心在1983年建立起来了。技术中心集中了全厂3000名技术干部,设立了汽车基础理论研究部门、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开发部门、汽车及发动机实验室、汽车工艺及材料开发部门、汽车电子应用研究部门、电子计算机应用开发部门和现生产服务部门,还在襄樊建立了占地2000多亩的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汽车试验场 ,为便于统筹协调,厂属科学技术委员会也合并到中心统一管理。当时不少在各专业厂工作的清华汽车专业毕业生纷纷专业归队到技术中心工作,使技术中心成为清华学子最集中的部门。在孟总的领导下技术中心开发了五吨民用载重车、八吨民用载重车、三吨半军用越野车等多种产品,为二汽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孟总还特别关心人才培养和职工教育工作,提出成立教育中心统管全厂的职工教育和职工子弟教育,并主持创建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担任其第一任院长,还亲自为学生授课,如今在该校校园内还矗立着孟总的纪念铜像。孟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说“企业能造中吨位卡车只是小学生,造轻型车是中学生,会造轿车才是大学生”,这句名言已为二汽所有职工所熟知,它一直激励着二汽职工向更高的目标不断地攀登。由于孟少农同志对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做出的卓越贡献,1983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1985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李荫寰,1953年毕业于清华动力机械系汽车专业,先到一汽工作 ,二汽建设上马后随一汽包建队伍到二汽产品处工作,后担任总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在孟总的提议下他兼任技术中心第一任主任,具体负责技术中心的创建工作,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无一不是他亲自安排,记得1983年我从发动机厂调到技术中心就是李荫寰副厂长的建议。为提高二汽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他的主持下二汽和美国IBM公司合作,引进了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应用使二汽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一大步。1985年李荫寰调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曾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从一汽转到二汽工作的清华50年代毕业生还有李龙天、张曰骞(机械工程学系1950届)、唐振声(机械工程学系1951届)、白慧琳、陈善述、陈传颖(机械工程学系1952届)等多人。他们作为二汽副总设计师(张曰骞、陈传颖)、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和技术中心副主任(唐振声)、副总工程师兼总工艺师(李龙天、陈善述、白慧琳,李、陈后来调到南汽任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干部,均曾在二汽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
       陈清泰,1964年初毕业于清华动力机械系汽车拖拉机专业,在校时不但学业成绩优秀而且显示出很强的组织才能和管理协调能力,他是学生政治辅导员并担任过清华学生会副主席,其成熟稳重的风格为我们许多低班同学所敬重,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66年开始的文革动乱中清华成了重灾区,学校里停课闹革命大字报满天飞,当他得知地处我国“三线”的第二汽车厂开始兴建之后,决心离开纷乱的学校去支援“三线”建设。要求调动的申请终于得到批准,他于1970年来到了第二汽车制造厂这个火热的建设工地,和大多数到二汽工作的清华校友一样经历了二汽艰苦创业的初期。起初他被分配到总厂宣传组工作,他一再要求专业归队,厂领导终于同意调他到产品处搞产品开发工作,不久就显现出他的组织管理和领导才能,于是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被迅速提拔为产品处处长、总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4年担任二汽厂长。
        陈清泰担任厂长时正值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二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起来的三线企业,改革的任务迫切而艰巨。陈清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要从计划体制下的“单纯生产型”转变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开发型”的思路。其基本框架是围绕经营、开发、生产三个中心环节,建立经营决策层、经营管理层和生产管理层,形成三层次责任中心,达到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为加强企业横向联合,他主持在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我国第一家企业集团“二汽集团”,并争取到“二汽集团”在国家计划单列的权利,这为二汽后来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陈清泰认为二汽作为一个“三线”企业必须利用现有条件求得超越式发展,为此他组织制订了二汽“三级跳”的战略发展规划,即第一级跳达到年生产能力10万辆(制定时已经达到);第二级跳实现年生产15万辆能力;第三级跳要建成30万辆轿车项目,实现企业超越式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陈清泰又提出二汽要实现“三个突破”,即突破产品束缚发展全系列产品,突破区域局限占领南方一大片,突破行业壁垒发展多种经营,这已成为二汽向现代化大型国际汽车集团发展的目标。对于发展轿车陈清泰提出了“联合开发、合资办厂、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认可,国家终于批准了二汽的30万辆普及型轿车建设项目,圆了“二汽人”的轿车梦。鉴于他对二汽建设和我国汽车工业所做的贡献,1988年国家经委授予陈清泰“全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称号,后来他奉调到国家经贸委任职。
       二汽这个广阔的舞台给了清华学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总厂常务副厂长顾林生(机械系铸造专业1963年初毕业生)从一汽到二汽参加了两个汽车厂的建设,他担任二汽能力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为二汽建成六吨平头柴油卡车、八吨平头柴油卡车、轻型系列卡车等项目立下汗马功劳。宋延光(汽拖专业1966届毕业生)1968年来到二汽,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一直做到总厂总工程师、轿车办主任,为二汽的技术工作特别是发展轿车项目做出了很大贡献。总厂副厂长张世端(铸造专业1966届毕业生),在中法合资的汽车项目遭遇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担任合资的东风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使该公司顺利克服了种种困难得到发展。担任过总厂副厂长的沈宁吾(汽拖专业1966届毕业生)分管企业的国际事务,后又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担任过二汽技术中心主任的楼叙真(电机系自动化专业1966届毕业生)和闵佟(汽拖专业1963年初毕业生)为二汽形成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年在清华赫赫有名的三级跳运动健将胡方纲(电机系1961届)毕业后留校任教,1967年也来到二汽工作,曾任装备中心主任,为发展二汽的自我装备能力做了许多工作。还有许多60年代毕业的清华校友或者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或者担任总厂各职能部门和各专业厂的领导。我作为在二汽的清华60年代毕业校友中的一员,和大家一样在建设二汽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二汽也培养了我,使我得到锻炼成长,我先后担任过发动机厂厂长、二汽党委书记、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在二汽28年的工作经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怀的记忆,我为自己是“东风人”深感庆幸和自豪。
       老一代的二汽清华校友现在大多已退休了,新一辈80年代以后毕业的几十位清华学子继承早年学长的光荣传统前赴后继,正在为东风汽车公司达到年产销200万辆汽车、把公司建成特大型国际汽车生产集团而努力奋斗。例如,现任东风汽车公司(集团)副总经理、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的李绍烛(机械系铸造专业1983年毕业生)担起了公司发展自主品牌的重任,正带领一个团队开发着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黄刚是汽车专业1990年保留研究生学籍的毕业生,到二汽工作数年后又回到母校读研,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就是把当时发动机厂的化油器式汽油机改造成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的关键工作之一,改造完成后该机成了当年公司的第一个电控机型,使二汽发动机厂效益大增,如今他已是东风商用车公司的总经理了。还有侯宇明、蒋鸣(汽车专业1982届)等已是二汽技术部门的带头人。我希望也相信今后还有更多的清华学子到东风汽车公司大展身手。

    (马跃,1942年生,清华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1965届毕业生,曾留校任教,1971年调二汽,历任发动机厂厂长,二汽党委书记,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1-2-28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感人至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40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1-3-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一群优秀的知识分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