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钟铭文辨析
大铜钟钟身的纵带、方格内有铭文分布。铭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于纵带,字体较大,字形隽美。一类分布于方格中,字体较小,字形不美观。
纵带内铭文 钟身均匀分布纵带四个,离宫(即离卦下方,下同)、坎宫两个纵带以浅浮雕工艺铸满莲花缠枝如意纹,两两相对、对称分布。乾宫、坤宫纵带内刻有铭文大字,经辨认:
1、坤宫纵带内铭文为:“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见下图) 纵带铭文: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
2、乾宫纵带内铭文为:“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见下图) 纵带铭文: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
这两处铭文均采用阴刻包阳(即阴包阳)技法雕刻,台阁体,字体流畅圆转,潇洒秀逸,字体华美,雍容有度。这两处铭文字体大小一致、风格一致,显然为同一次所刻。
雕刻时间应该为大明永乐十四年丙申年三月某一日,可以理解为大钟铸造的时间。显然这是敕建武当山宫观时一起铸造的。
方格内铭文 钟身一周被四个纵带分隔为四个平均分布的方格,其中三个方格中有铭文,经仔细辨认:
1、"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右侧方格内铭文(从右向左): 提督湖北全省军门罗思举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悬 均光营把总躬必胜督工 罗思举重悬记铭 2、"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左侧方格内铭文较多,分别为一首诗和一副对联(带横批),从右向左分别为: 诗一首: 虑心重树古洪钟 国泰民安慰圣怀 大叩大鸣霄汉褈(即"里") 万声万佛白云中 西蜀罗思举题 对联一副: 共仰元音(横批) 凫氏功高两乐叶和平之奏 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 西蜀罗思举题 这两个方格内的刻铭,从内容看均属罗思举题刻,风格一致,应该为一次刻制。两方个内雕刻手法均为阴(线)刻,笔画生硬,刻工较差,字体有大小不一现象,缺乏美感。 铭文:罗思举刻诗与对联
3、"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右侧方格内铭文:"大清咸丰"
“大清咸丰”四字字形很小,仅有其他方格中"罗思举"刻字的四分之一大。字迹为阴(线)刻,字迹美感较差。本方格内除"大清咸丰"四个字外没有其他字,似乎是刻了四字后终止了刻铭,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本方格和其他方格内均有磨擦痕迹,也有多条疑似"笔画"痕迹,但无法辨认,是否有字被磨掉,不得而知。
显然,从时间上看,在大钟运上武当山后,后人分别有两次在钟身上刻字,时间分别是大清道光六年和大清咸丰年间(具体年份不详)。
"丰"字左侧有枪眼一个,据《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记载,该枪眼为文革时某干部枪击留下的痕迹。
铭文释义- 龙集:百度百科解释为"犹言岁次"。龙,指岁星。集,次于。汉王莽 《铜权铭》:"岁在太梁,龙集戊辰。"唐张说 《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今龙集戊申,将返葬故国。"清钱谦益《张昭子墓志铭》:"有明崇祯,龙集癸未,葬张昭子于梁水之原。"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的意思是,永乐十四年这年的岁次(天干地支排序)为丙申,即丙申年。
- 提督、军门: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也称军门,为清朝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其中湖北提督是全国十二路陆路提督之一,驻谷城。根据兵志记载:湖北提督,节制二镇,统辖提标五营,兼辖黄州、汉阳二协,荆州城守等九营。
- 罗思举(1764-1840年):四川东乡(今四川宣汉)人,清朝将领。出身农家,少贫困,为盗秦、豫、川、楚间。教匪起,充乡勇,杀贼立功名。获封"一等轻车都尉"、"振威将军"。道光五年调任湖北提督,驻谷城。道光二十年卒,赐太子太保,谥壮勇。
- 均光营:湖北提督节制的九城守营之一。这九营包括:蕲州营、荆州城守营、武昌城守营、德安营、兴国营、均光营、襄阳城守营、荆门营、安陆营。
- 把总:清朝低级武官名称,为管理一营的官员,正七品。
- 元音:古人认为"万钧洪钟",其声铿锵有力,浑厚绵长,以彰显天地之"元音"。
- 凫[ fú] 氏:《周礼》官名,职掌作锺之事。
- 两乐:指钟、鼓。《诗经·关睢》中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我将敲钟打鼓迎娶她,使她快乐)。
- 叶 [xié]:〈动〉和洽,同"协";协助,帮助 。
- 和平:即平和,有和乐平静之意。如《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蒲牢: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蒲牢为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 钜:巨大;或为“钩”,指悬挂钟、磬的架子的立柱。
- 荡佚:放纵,不受约束。出处:《后汉书·冯衍传下》:"常务道德之实,而不求当世之名;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间之事。"
- 罗思举对联大意:铸钟的凫氏劳苦功高,钟、鼓相协奏出平和的乐声;挂钟的蒲牢力大无穷,居于九间的悬架之上,发出悠远的天地元音。
辨析、考证成果——更正了史料记载的错误和遗漏
本次考证,经与历史文献对比研究,更正了《武当山志》、《武当山金石录》、《武当一绝》等文献资料中存在的错误、遗漏。
- 《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关于"飞来钟"铭文记载为"敕建大岳清微宫",缺少"太和山"三字。
- 《武当山金石录》(张华鹏等编著,1990年印刷)第一册第三卷中的记载与钟体铭文一致。
- 《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在"飞来钟"词条中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年吉日造",显然记载并不准确。一则将"大明永乐十四年"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年"。二则漏记了"龙集丙申三月"和"铸"几个字。
- 《武当山金石录》(张华鹏等编著,1990年印刷)第一册第三卷中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显然缺少"造"字。
《武当一绝》(赵本新著,2003年出版)一书收录了罗思举题刻于吊钟台铜钟上的对联,上下联为"凫氏功高雨幕叶和平之奏;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经对钟体铭文仔细辨认,笔者认为《武当一绝》记载的这副对联中个别字存在辨识错误,"雨幕"二字实为“兩樂”,即"两乐"的繁体字(两乐,即钟、鼓之意)。一则钟体铭文上"兩"字半包围结构内笔画有转折,而非平行两点,钟体铭文为“兩”字(即"两"的繁体字),而非"雨"字。二则"樂"字虽有损毁,但下部的"木"字底尚可以辨认,整个字形与"幕"差异很大。三则若为"雨幕",则与下联"九间"无法对仗,意思也不通,若为"两乐"则对仗工整。 正确的对联应该为:凫氏功高两乐叶和平之奏 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 从刻铭中“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悬”这个时间看,刻字时间应该比这个时间早一些,最起码早几天。因此,刻字时间应该为道光六年八月。
铭文的历史意义
钟体纵带内的大字铭文笔画流畅圆转,字体雍容华美,铭文内容、时间与历史事件(永乐皇帝敕建武当山)基本一致,毫无疑问大钟为明皇室为敕建清微宫所铸造,铸造时间为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三月。
-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湖北提督罗思举重悬大钟,并由其下属均光营把总躬必胜作督工。至于"重悬大钟"的地点,笔者在罗思举自传《罗壮勇公年谱》中查到:该年罗思举"重树古钟于山顶天池楼左,并修钟台"。将铜钟重新悬挂在"天池楼左"、在钟体方格内刻铭并修建吊钟台,为同一时期的事,时间都在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九月前后。
- 咸丰年间,又有人在钟体方格内刻字,字体较小(可能计划刻字较多),但刻下"大清咸丰"四字后终止。刻字人、刻字事由、终止原因均没有查到相关记载,因此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