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07|回复: 16
收起左侧

武当山吊钟台铜钟(“飞来钟”)之谜——一个民间人士的考证与分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7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1-4-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当山吊钟台古铜钟(“飞来钟”)之谜——一个民间人士的考证与分析

写在前面的话

2019年9月30日我们一家从南神道徒步攀登天柱峰过程中,在吊钟台发现一口大铜钟,器型优美,我带小女晓哲观察过一番,辨认出了"敕建大岳清微宫"几个字。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没有做详细辨认,对细部拍了照,匆匆下山。
但我脑海中留下了一个疑惑:清微宫的钟为什么放在太和宫附近?
飞来钟1.jpg
吊钟台古铜钟

为了搞清楚清微宫大钟的来龙去脉,我发现了《武当山金石录》、《武当一绝》这两本书中分别记载有少量信息,不惜花重金从网上淘来。

浏览照片时,发现了钟体上那几十个字体大小不一、不甚美观的刻字。对这些刻字的分析成果发表于本人头条号“行者老魏Go”:《“武当山"飞来钟"(吊钟台铜钟)之谜——来自民间的考证与分析》

2019年12月中旬,我陪朋友上山赏雪,又专程去吊钟台对古钟做过详细的观察(见本人头条号相关视频)。在研究罗思举这个动辄喜欢四处乱划“到此一游”人的过程中,发现了《罗壮勇公年谱》这本书,立即淘来,书中记载解决了我的重大疑惑。本次的“研究成果”以《武当山吊钟台明代大铜钟铭文考校——来自一个民间人士的研究》为题,发表于本人头条号“行者老魏Go”。
吊钟台明代铜钟 - 2.jpg
雪中的古钟

文章贴出后,遭人“盗取”,改头换面后发表于公开媒体上,这让我很无语。

头条对发表于其平台的作品施行封闭管理,不对其他搜索平台开放,造成“不良人士”很容易“搬运”文章到其他平台。所以,我索性将个人已发表于头条的文章转移至开放性媒体平台,以防止“不良人士”“搬运”、“洗稿”。

今天,我将以上两片文章的内容合并,重新编辑,贡献于“边走边看”,以感谢各位网友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1-4-2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吊钟台的神秘古钟

风景奇秀的吊钟台

吊钟台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西侧朝圣门脚下、大莲峰西、天合楼(故址)与天池楼之间的一个台子上,距太和宫三百米左右,南神道-清微宫-太和宫的石阶步道从台下经过。
吊钟台位置.jpg
吊钟台位置

吊钟台依一个自然岩体凿平而建,石板铺地,周围有青石栏杆,但没有配备钟楼等建筑,显得过于朴素,加之地处偏僻,少有游客光顾。事实上,也很少有游客知道"飞来钟"。

大部分游客不到吊钟台来,不但看不到这口漂亮的、有故事的大钟,也错过了天合楼脚下险峰环峙、深沟高壑、清明爽照、幽静雅远的绝美风景。这里地处太和宫西南,是武当山的后花园,风景和前山比,更为奇、秀。
南神道.jpg
武当山的后花园——南神道美景

器型隽美的铜钟

吊钟台上的这口钟扣置在吊钟台上,据《武当山志》记载,高1.28米,口径1.1米。铜铸,通体黝黑,局部有铜锈,钟唇外源泛铜黄色,局部有擦、撞损口。整个器型俊美,铸工精湛。
飞来钟1.jpg
吊钟台古钟

钟体上下饰有蒲牢、金箍、纵带、方格和如意纹。钟顶龙形蒲牢钟钮(道教叫"钓手"),双龙、四爪,承重悬挂之用,蒲牢(相传为龙的第四子)的形态鲜活,下有破损洞口一个。
飞来钟2.jpg
钟顶蒲牢

钟身饰有金箍、方格、如意纹,钟身被多道金箍分割成上带、中带、下带。上带位于钟肩,由两道金箍(分别为莲花瓣如意纹金箍和云纹金箍)以及金箍之间的八卦图案(凸纹)组成。中带位于钟体中下部,由线性金箍组成,为纵带所分隔。下带位于钟身下部,金箍内铸有団状云纹,在纵带下方为撞座(表面铸有莲花纹)。钟口由八耳浅波形钟唇组成,外扩成喇叭形,属明清时期大钟的典型形状。
钟体结构.jpg
吊钟台古钟结构

由于常年处于野外,钟身已有多处刮擦痕迹。坤宫下纵带右侧钟体有小窟眼一个,为枪眼。据《武当山志》记载,为文革时一干部枪击造成。

武当山幸存的两口明初大型铜钟之一

武当山现存大型铜钟(高1米以上的)有三口。吊钟台上的这口钟是其一,太和宫拜殿右侧钟楼中悬挂的大铜钟为其二,南岩宫玄帝大殿右侧悬挂黄铜大钟一口为其三。不过南岩宫玄帝大殿的大钟为本世纪铸造。

前两口铜钟均为明永乐年间敕建武当山宫观是铸造,代表着明初宫廷铸造的最高水平。明朝是中国铸造铜钟最多的时代(现存千斤以上大铜钟就达87口,占中国现存大铜钟的半壁江山)(见《中国大铜钟》,王福谆,铸造设备与工艺,2021年第5期),永乐年间的铜铸钟水平代表着中国古代铜铸钟的最高水平,其集大成的就是现存于北京觉生寺(也曾大钟寺,现为中国古钟博物馆)钟楼的“永乐大钟”(高5.6米,重46吨)。

吊钟台与大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1-4-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铜钟铭文辨析


大铜钟钟身的纵带、方格内有铭文分布。铭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于纵带,字体较大,字形隽美。一类分布于方格中,字体较小,字形不美观。

纵带内铭文
钟身均匀分布纵带四个,离宫(即离卦下方,下同)、坎宫两个纵带以浅浮雕工艺铸满莲花缠枝如意纹,两两相对、对称分布。乾宫、坤宫纵带内刻有铭文大字,经辨认

1、坤宫纵带内铭文为:“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见下图)
敕建清微宫铸铭.jpg
纵带铭文: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

2、乾宫纵带内铭文为:“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见下图)
敕建清微宫铸铭2.png
纵带铭文: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

这两处铭文均采用阴刻包阳(即阴包阳)技法雕刻,台阁体,字体流畅圆转,潇洒秀逸,字体华美,雍容有度。这两处铭文字体大小一致、风格一致,显然为同一次所刻。

雕刻时间应该为大明永乐十四年丙申年三月某一日,可以理解为大钟铸造的时间。显然这是敕建武当山宫观时一起铸造的。

方格内铭文
钟身一周被四个纵带分隔为四个平均分布的方格,其中三个方格中有铭文,经仔细辨认:

1、"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右侧方格内铭文(从右向左):
      提督湖北全省军门罗思举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悬
      均光营把总躬必胜督工
刻铭1.jpg
罗思举重悬记铭
2、"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左侧方格内铭文较多,分别为一首诗和一副对联(带横批),从右向左分别为:
    诗一首:
      虑心重树古洪钟
      国泰民安慰圣怀
      大叩大鸣霄汉褈(即"里")
      万声万佛白云中
         西蜀罗思举题
    对联一副:
      共仰元音(横批)
      凫氏功高两乐叶和平之奏
      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
         西蜀罗思举题
这两个方格内的刻铭,从内容看均属罗思举题刻,风格一致,应该为一次刻制。两方个内雕刻手法均为阴(线)刻,笔画生硬,刻工较差,字体有大小不一现象,缺乏美感。
刻铭2.jpg
铭文:罗思举刻诗与对联

3、"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右侧方格内铭文:"大清咸丰"

“大清咸丰”四字字形很小,仅有其他方格中"罗思举"刻字的四分之一大。字迹为阴(线)刻,字迹美感较差。本方格内除"大清咸丰"四个字外没有其他字,似乎是刻了四字后终止了刻铭,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本方格和其他方格内均有磨擦痕迹,也有多条疑似"笔画"痕迹,但无法辨认,是否有字被磨掉,不得而知。

显然,从时间上看,在大钟运上武当山后,后人分别有两次在钟身上刻字,时间分别是大清道光六年和大清咸丰年间(具体年份不详)。

"丰"字左侧有枪眼一个,据《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记载,该枪眼为文革时某干部枪击留下的痕迹。


铭文释义
  • 龙集:百度百科解释为"犹言岁次"。龙,指岁星。集,次于。汉王莽 《铜权铭》:"岁在太梁,龙集戊辰。"唐张说 《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今龙集戊申,将返葬故国。"清钱谦益《张昭子墓志铭》:"有明崇祯,龙集癸未,葬张昭子于梁水之原。"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的意思是,永乐十四年这年的岁次(天干地支排序)为丙申,即丙申年。
  • 提督、军门: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也称军门,为清朝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其中湖北提督是全国十二路陆路提督之一,驻谷城。根据兵志记载:湖北提督,节制二镇,统辖提标五营,兼辖黄州、汉阳二协,荆州城守等九营。
  • 罗思举(1764-1840年):四川东乡(今四川宣汉)人,清朝将领。出身农家,少贫困,为盗秦、豫、川、楚间。教匪起,充乡勇,杀贼立功名。获封"一等轻车都尉"、"振威将军"。道光五年调任湖北提督,驻谷城。道光二十年卒,赐太子太保,谥壮勇。
  • 均光营:湖北提督节制的九城守营之一。这九营包括:蕲州营、荆州城守营、武昌城守营、德安营、兴国营、均光营、襄阳城守营、荆门营、安陆营。
  • 把总:清朝低级武官名称,为管理一营的官员,正七品。
  • 元音:古人认为"万钧洪钟",其声铿锵有力,浑厚绵长,以彰显天地之"元音"。
  • 凫[ fú] 氏:《周礼》官名,职掌作锺之事。
  • 两乐:指钟、鼓。《诗经·关睢》中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我将敲钟打鼓迎娶她,使她快乐)。
  • 叶 [xié]:〈动〉和洽,同"协";协助,帮助 。
  • 和平:即平和,有和乐平静之意。如《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蒲牢: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蒲牢为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 钜:巨大;或为“钩”,指悬挂钟、磬的架子的立柱。
  • 荡佚:放纵,不受约束。出处:《后汉书·冯衍传下》:"常务道德之实,而不求当世之名;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间之事。"
  • 罗思举对联大意:铸钟的凫氏劳苦功高,钟、鼓相协奏出平和的乐声;挂钟的蒲牢力大无穷,居于九间的悬架之上,发出悠远的天地元音。


析、考证成果——更正了史料记载的错误和遗漏


本次考证,经与历史文献对比研究更正了《武当山志》、《武当山金石录》、《武当一绝》等文献资料中存在的错误、遗漏。


  • 关于铭文"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

  • 《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关于"飞来钟"铭文记载为"敕建大岳清微宫",缺少"太和山"三字。
  • 《武当山金石录》(张华鹏等编著,1990年印刷)第一册第三卷中的记载与钟体铭文一致。
  • 关于铭文"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

  • 《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在"飞来钟"词条中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年吉日造",显然记载并不准确。一则将"大明永乐十四年"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年"。二则漏记了"龙集丙申三月"和"铸"几个字。
  • 《武当山金石录》(张华鹏等编著,1990年印刷)第一册第三卷中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显然缺少"造"字。
  • 关于罗思举题刻对联

《武当一绝》(赵本新著,2003年出版)一书收录了罗思举题刻于吊钟台铜钟上的对联,上下联为"凫氏功高雨幕叶和平之奏;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经对钟体铭文仔细辨认,笔者认为《武当一绝》记载的这副对联中个别字存在辨识错误,"雨幕"二字实为“兩樂”,即"两乐"的繁体字(两乐,即钟、鼓之意)。一则钟体铭文上"兩"字半包围结构内笔画有转折,而非平行两点,钟体铭文为“兩”字(即"两"的繁体字),而非"雨"字。二则"樂"字虽有损毁,但下部的"木"字底尚可以辨认,整个字形与"幕"差异很大。三则若为"雨幕",则与下联"九间"无法对仗,意思也不通,若为"两乐"则对仗工整。
正确的对联应该为:凫氏功高两乐叶和平之奏
            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
  • 关于罗思举题刻时间

从刻铭中“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悬”这个时间看,刻字时间应该比这个时间早一些,最起码早几天。因此,刻字时间应该为道光六年八月。


铭文的历史意义

  • 明确了吊钟台大钟的铸造者、铸造时间、归属关系

钟体纵带内的大字铭文笔画流畅圆转,字体雍容华美,铭文内容、时间与历史事件(永乐皇帝敕建武当山)基本一致,毫无疑问大钟为明皇室为敕建清微宫所铸造,铸造时间为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三月。

  • 提供了大钟存续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信息

  •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湖北提督罗思举重悬大钟,并由其下属均光营把总躬必胜作督工。至于"重悬大钟"的地点,笔者在罗思举自传《罗壮勇公年谱》中查到:该年罗思举"重树古钟于山顶天池楼左,并修钟台"。将铜钟重新悬挂在"天池楼左"、在钟体方格内刻铭并修建吊钟台,为同一时期的事,时间都在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九月前后。
  • 咸丰年间,又有人在钟体方格内刻字,字体较小(可能计划刻字较多),但刻下"大清咸丰"四字后终止。刻字人、刻字事由、终止原因均没有查到相关记载,因此不得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1-4-3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来钟”真实飞来的吗?——论清微宫的铜钟为什么出现在吊钟台

“飞来钟”的传说不靠谱

在《武当山志》(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4年出版)卷二“胜景撷秀”中有对“飞来钟”的介绍(见下图)。除《武当山志》记载的传说外,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大意是有两口大钟原来是兄妹俩,从四川峨眉山飞来武当山,哥哥飞到了吊钟台,妹妹气力不支落地形成“掉钟潭”云云。

吊钟台大钟的铭文已说明它并非“飞来”,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传说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本地乡野有“拍古今”的习俗。冬春农闲时分,村民们围在“火笼”(即地火坑)边,烤着火,抽着烟,听老辈子们“拍古今”(即讲古今故事、奇闻轶事、誇淡话,类似北方“扯闲篇儿”),爷爷讲给儿子听,儿子讲给孙子听,口口相传中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添“油”加“醋”,“传说”就形成了。武当山流传的大部分传说应该就是这么流传下来的。

因为传说是老百姓在茶余饭后的即兴“创作”,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心理与见识,因此故事情节大多平白,逻辑性多经不起推敲。比如《武当山志》记载,真武大帝没钟,到峨眉山去“吹”了个铜钟来,这与“抢”无异,也与“北极玄天上帝”身份完全不相符,这种做法在古代乡村倒是常见——老百姓以自己的见识替代了真武大帝的见识。再比如在该传说中,身为道教北方大帝,真武居然到佛教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去搬口钟到自己的道宫,宗教逻辑上也说不通。但“传说”创作者们不管这套,符合大众“口味”就行。

扯远了,回到正题。

微宫的铜钟为什么出现在吊钟台?

关于钟,明代《天工开物》里说:"梵宫仙殿必用以明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所以,名刹宝寺皆有钟。道教宫观里的钟一般分大钟、报钟、忏钟、帝钟四种。吊钟台上的这口钟属大钟。一般道教宫观是不能悬挂大钟的,只有十方丛林(即宫观主持邀请高道担任,由官吏监督选举产生,而非传授给自己弟子的道教宫观,以区别与“子孙庙”)才可以悬挂大钟大鼓,用于召集道众或朝夕报时,起清晨“开静”、晚上“止静”作用。清晨先击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击钟,故又称之“晨钟暮鼓”。大型道教宫观都建有钟楼、鼓楼,对称布置,钟楼在东侧,鼓楼在西侧。

作为武当山“九宫八观”之一的清微宫(见下图),位于太和宫西1.5公里外的华阳岩下,这里群峰环列,环境清虚悠静,在历史上是武当道教重要的讲学传道场所。据考证,宋、元年间著名高道叶云莱创立清微派,并在此广授门徒(率众建成南岩宫的武当著名道士张守清就是其中姣姣者),使清微派成为当时武当的重要流派。清微宫在元代就有了相当的规模。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玄帝大殿、山门、道房、斋堂等建筑,是首批开工的建筑之一,扩建完成后,永乐皇帝亲赐宫额为“清微天宫”。
清微宫冰斗.jpg
清微宫

那么问题在于:这口铜钟为什么不在清微宫而在太和宫附近的吊钟台?笔者没有查到相关史料,个人推测:这口大钟即不可能因没运到清微宫而滞留吊钟台,也也不会因太和宫占用而滞留山顶,这些都不符合皇室建筑的规制。

原因只能是:清微宫建筑遭毁废后铜钟被搬运至金顶太和宫附近保护。尽管在明初后的很长时间里,清微宫高道云集,是清微派北方的传播中心。但架不住岁月侵蚀,年久失修以及其他一些尚不清楚的等原因,清微宫逐渐毁废,具体毁废年代不详,大部分建筑成为残垣断壁。由于清微宫地处后山,山路狭险,人烟稀少。因此,清微宫毁废后将铜钟转移至太和宫附近保存,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从大钟位于清微宫-太和宫路口这一位置来看,也支持这种推测。当然,笔者目前没有找到相关史料做支撑。

清微宫铜钟搬运至吊钟台时间的考证与分析

限于资料太少,笔者没有找到清微宫铜钟搬运至吊钟台得时间记载。那么,能否通过查询“吊钟台”这个景观出现在史书、典籍、山志中的时间,倒推铜钟放置在吊钟台的大致时间呢?通过查阅,有些收获。

  • 关于铜钟放置在吊钟台的时间上限(最早时间):

本人认为有明一代清微宫失修的可能性有,但彻底毁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作为“皇帝家庙”,明皇室在武当山设立由太监主导的专门机构来管理道教与宫观,并专门明确地方军队负责宫观维修。

我翻阅了明宣德年间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明嘉靖年间王佐纂修的《大岳太和山志》,并在网络上查阅了清乾隆年间的《大岳太和山纪略》、民国11年出版的《续修大岳太和山志》,都没有找到清微宫铜钟、吊钟台等记载。

  • 关于铜钟放置在吊钟台的时间下限(最后时间):

离我们最近的时间记载在《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中,其卷二“胜景撷秀”中介绍了“飞来钟”,因此,铜钟被放置到吊钟台的最迟时间应该在1994年之前。

不多,我在罗思举在其自传《罗壮勇公年谱》中了重大发现:他任湖北提督之初曾“重树古钟于山顶天池楼左,并修钟台”。这里透露出以下信息:一是古钟他是“重树”;二是吊钟台是他修的。从钟体刻铭时间“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悬”,可以推测,在罗思举“重树古钟”并修“钟台”之前,清微宫铜钟应该已放置在吊钟台很长时间了。因此,铜钟放置在吊钟台的时间下限提前到道光六年(公元1827年)九月之前。
16174160095139.png
《罗壮勇公年谱》记载

综上所述,清微宫铜钟“流落”到吊钟台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在清代,最晚在“道光六年九月”之前。至于具体时间,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或者寻找其他资料佐证。

真没有想到,这口沧桑古钟已在金顶太和宫西侧的吊钟台静静度过了近200个春秋。

参考文献:
《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新华出版社;
《武当山金石录》,张华鹏,丹江口市文化局内部印刷(未公开发行);
《武当一绝》,赵本新,文物出版社;
《中国大铜钟》,王福谆,铸造设备与工艺,2021年第5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1-4-3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分三次发完了。
论坛的这个模板不太好用,尤其是没有“预览”功能,没办法及时纠错,需要发文后再改,只能麻烦版主们一遍又一遍审核,多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4-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是盐池河当年的武装部长拿着步枪打穿了铜钟,传说回去后暴毙,类似的报应传说还有白果树的大银杏树被砍,还有湖南某官带人修路,毁了道士墓,带头的都暴毙,我推测是蒿口桧林庵的一百多道士墓塔(包括张三丰的弟子孙碧云的墓塔)被铁四师修铁路时毁掉的。
金顶父母殿旁边有个大水缸上面好像也有罗思举的题刻,有人认为是破坏文物,其实多半是当时金顶的道士因为罗思举捐款修建吊钟台而主动要求题刻的,武当山古神道路边题刻很多,要换成当代的说法,可能都是毁坏世界文化遗产的行为。不过谢天地岩的土墙和楼板上、梯子岩的碑刻上都有当代人乱刻乱画,是有点不地道!
据说道协曾经叫人把铜钟抬到旁边的台子上,马上下暴雨,抬下来就不下了,说是台子那里是个龙脖。现在那个石台四周还有几个柱洞,推测是罗思举当年修建的钟亭的遗迹。还有个说法是夏天清晨,2手会感觉铜钟的两龙头温度相差较大,这个我没有试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1-4-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尘 发表于 2021-4-3 15:28
据说是盐池河当年的武装部长拿着步枪打穿了铜钟,传说回去后暴毙,类似的报应传说还有白果树的大银杏树被砍 ...

桧林庵被修铁路所毁,太可惜了!好多高道的墓塔都在那儿。
金顶父母殿右侧角落的那个“大水缸”叫铁磬,宫观的礼器,底部和缸有区别。这个铁磬是罗思举铸好奉上来的,不是他后刻的。这个人特迷信,文化水平也不高,作为“响马”出生,但喜欢舞文弄墨,闹了一些笑话。比如吊钟台大钟上刻的那首诗中,居然有“万声万佛白云中”,估计当时道士们都要骂娘了!
赵本新在《武当一绝》中说罗思举喜欢乱画乱刻破坏了一些文物,他刻的痕迹应该不止这一处。但我只发现了这一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4-4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山道教属于全真龙门派。全真教信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所以武当山有和尚庙尼姑庵道士宫并存不奇怪。这也是为什么武当山道士要出家修行、要守清规戒律。而不是像其他教派一样可以不蓄发,不出家,不守戒律。全真派的道士都是头戴混元巾。武当山下那些头戴庄子巾,手拿逍遥扇的街溜子大多数都不是出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4-4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钟常年露天放置于此不知道会不会被损坏。是不是可以建个亭子帮它遮风避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1-4-6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魏是很严谨的,搜集整理加上考证思索,耳目一新。拜读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