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有一手好厨艺,总能变着花样,让我们吃得更好。物质不充裕,吃肉绝对是一种奢侈,动物脂肪是很好的替代品,邻居有一家是做卖猪肉生意的,能第一时间买到新鲜的猪板油。
用猪板油炼制猪油,姥姥有妙招。清早起来,在邻居家的肉铺买来新鲜的猪板油,偶尔还会送点花油。姥姥用井水把猪板油清洗干净,放入地锅,劈柴火点着,不一会儿就听见锅里滋滋乱响,油花四溅,这时一定要盖上锅盖。等到猪油变得颜色金黄,猪油也就炼好了。为了使猪油放得更久,姥姥会在盆底放入一些黄豆,再把炼好的猪油盛到盆里,这时姥姥是绝对不让我靠近,以免烫伤。猪油冷却后,会凝结成白色的固体,就像奶油一样。
中午,少不了一碗臊子面。姥姥去菜地割一把新鲜的韭菜,洗干净后切碎。瓷碗依次排开,每个碗里放入切好的韭菜、醋、调料,当然,一勺猪油必不可少。水烧开后,把面条放进去,舀一勺开水放到碗里,在高温的刺激下,猪油迅速融化,韭菜被激发出清香,臊子也就调好了。过凉水的面条放入调好的臊子里,秃噜一口,别提有多得劲了,在自己家就不要顾及吃相了。
猪油浑身都是宝,就连剩下的油渣也不放过。炸过的猪油渣,金黄酥脆,入口即化,残余的猪油更是很香。姥姥为了给我们改善伙食,会用猪油渣调包子馅,猪油渣切碎,配上豆腐、粉条,包子馅就做好了。蒸包子,姥姥是很在行的,我家的馍总是比邻居家的更白、更蓬松。第一锅又白又胖的包子出锅后,家人们一抢而空,只有第二锅勉强能剩几个,留到第二天吃。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勺猪油,就是味蕾的一次馈赠。姥姥的好厨艺,才让我们的嘴不受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