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盈公子
热播剧《小舍得》中,田雨岚对子悠的爱有目共睹,但是子悠却丝毫感受不到。在一次演讲中,他崩溃控诉:“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在子悠看来,唯成绩论的妈妈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自己,妈妈对他所有的好都带着个人的私欲。
也因此,压力重重却得不到理解的子悠变得越来越沉默内向,他们的关系也从母慈子孝变成了剑拔弩张。
剧情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由父母亲手毁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亲子关系开始紧张,当孩子开始跟你作对,作为父母不应该呵责孩子,而应该先自我反省,在孩子的反应中能窥见父母教育的失败。
01、父母有这三种表现,想要融洽的亲子关系?真的太难!
惩罚用打
之前网络上曾经疯传过一个视频,3岁童模妞妞的妈妈被曝光用打来逼迫孩子工作。
当妞妞拒绝妈妈的指令时,得到的都是来自巴掌或者衣架甚至脚踹的恐吓,她甚至在打孩子后,还要求孩子对自己笑一个。
妈妈这样的行为生生把妞妞调教成了不敢不听指令的孩子。
可这样打出来的乖孩子会在武力的威迫下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委屈和不满,等到委屈和不满多到溢出来时,便是孩子跟父母的关系走入僵局的时候。
控制欲强
微博有一个“父母的控制欲有多吓人”的词条上了热搜。
热搜下,不少网友表示自己都有被父母控制欲影响的经历。
有让孩子必须要按自己的喜好来打扮的父母;
有让孩子必须每天给他打电话,不然就道德绑架怨孩子忘了家的父母;
有通过监控每时每刻监视孩子的父母;
还有恨不得一天28小时都清楚掌控孩子行踪和思想的父母......
在父母这样的控制下,孩子感受到的根本不是爱,而是无处不在的控制和憋屈。
试想一下,如果角色调换,父母被孩子以爱之名随时插手自己的生活,他会甘之如饴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应该明白:父母爱娃应有度,爱是放手保护,不必紧紧控住!
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爱好
《小舍得》中,子悠喜欢踢球,喜欢养蚂蚁和蜗牛,还喜欢研究植物。
但在田雨岚眼里,这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她以学习为由强迫子悠全部放弃,最后子悠实在忍无可忍当场翻脸。
因此,当子悠后来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第一个不想见的就是田雨岚,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拒绝听到关于田雨岚的任何消息,只要一听到,他就会当场崩溃。
纵观全剧,我们从头到尾见证了本来亲子关系和谐美满,后来却把孩子逼得对妈妈反目成仇的全过程。
而反目的原因,是因为田雨岚无情打击了子悠的梦想,剥夺了子悠的爱好,要知道,梦想和爱好是他在学习高压下最后的心灵慰藉。
如果父母剥夺孩子的梦想和爱好,那么孩子会因此对父母生厌,也会慢慢生成叛逆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成为隐藏的地雷,父母和孩子总有一天会因为这个地雷而两败俱伤。
02、压抑的亲子关系不利于性格培养和心理健康
电影《茉莉的最后一天》中,品学兼优的茉莉从窗边一跃而下.....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害死茉莉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她妈妈。
在茉莉的回忆中,妈妈每逢出现就是各种谩骂嘲讽:
茉莉考试考到第一名,妈妈在旁边轻飘飘地说: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能考第一吗?
茉莉喜欢文学想读中文系,妈妈反应激烈:你要是去读中文系的话,我脸都被你丢光啦......
妈妈还毫不留情地撕毁茉莉喜欢的文学作品,然后一脸狰狞痛心疾首地指责茉莉: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
这种与茉莉相伴的暴力教育,还有妈妈对她梦想的打击、使她变得越发沉默,她开始自残,也开始离父母越来越远。
当憋屈得太久,压抑得太过,人总会找一个方法来释放这种痛苦和压力,而无法再继续忍受的茉莉,终于心如死灰地选择走上了绝路。
英国的《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让人伤心的是,这些悲剧大部分都是压抑的亲子关系导致的。
而影片中这种在教育内卷下“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的行为,却正是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的元凶。
它一步步地蚕食父母跟孩子的亲密关系,当孩子与父母不再亲密时,孩子将会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心灵慰藉地。
当对现实无力抗争时,孩子最后唯一能走的路,估计就是绝路。
03、想要孩子跟你毫无隔阂关系融洽?父母可以这样做
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源于本能,但是想要孩子更加优秀而爱得太过的爱,却会把孩子推得离父母越来越远。
作为父母,我们应爱为前提,只要做到以下几点,那么和谐的亲子关系将离你不再遥远。
1.把孩子当“孩子”对待
蒙曼博士有一个观点深得网友的心:让孩子当孩子。
成长应该有一个自由的过程,强迫孩子当小大人完成超于年龄段的任务,是拔苗助长,这不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健康做法。
这种不遵循孩子发展规律的行为,更会使孩子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心生怨言。
如果孩子性格要强,他会反抗并因此跟父母闹翻;如果孩子性格隐忍,委屈憋得太久则会出现心理问题。
父母要记得:孩子不必太早变强,重要的是一直快乐健康!
2.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自由
每个人的选择都跟个人的认知和学识经验等因素有关,当父母的强硬让孩子全听自己的,会造成孩子的不理解和反抗。
所以当孩子有自我意识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比如孩子想不带雨伞出门,在你告知了他天气异常的情况下他依然不听,那么作为父母应该不再插手这件事,你已经告知过风险就足够了。
万一真的下雨了,就让他淋一次雨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做的选择就应该由他自己来买单。
要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任,这是父母应该让孩子懂的。
3.向孩子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命令
郑渊洁的《如何毁掉你的孩子》中提到一点:和孩子说话一定要用命令式的口吻。
这种命令式的口吻特点是:口气不和蔼、不使用商量的口吻、分贝高......
具体词句代表有:你一定要......、你去......、你必须......等,
这种命令式的话常常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差。
反之,如果父母想要和谐的亲子关系的话,应该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滥用父母之权去命令他们。
对话也应多用“你能......吗?你可以......吗?”这种商量的话语来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期望。
在这种温和的口吻下,孩子会感到被尊重,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父母的想法。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人生的加油站,当遇见困境和难题,孩子能从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获得希望和力量,从而可以更快地走出低谷重新出发。
而压抑的亲子关系就是一剂慢性毒药,前期也许发作不明显,但是一发作起来就容易毒发身亡两败俱伤。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当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把孩子当“孩子”对待,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上,也要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自由。当孩子跟你意见相左时,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来跟孩子对话。
只有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我们才能收获幸福和谐的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