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部分中国式家庭中父母们总是迷信,当自己可以在孩子面前建立起权威感时,他们的教育理念才更加能够被孩子所信服,所以父母们中总有一方会扮演一种非常“严厉”的角色,他的批评教育让孩子感到畏惧,这样孩子才会乖乖听话。
事实上,这种教育方法是有效的,孩子在恐惧中确实会变得更乖,但是这种过于严厉的教育引导,真的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吗?
在浙江有一名13岁的小男孩儿离家出走四天后被民警发现,在民警的询问中得知,小男孩在这四天里过得并不舒服,困了只能睡在公厕里,渴了饿了只能喝公厕里的自来水,可是在民警提出将小男孩送回家时,小男孩却哭着拒绝了。
当民警继续询问小男孩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孩子委屈巴巴地说道自己不小心掉了一张公交卡,显然这个理由让民警觉得十分意外,弄丢一张公交卡,这对于小孩子来说再常见不过了,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离家出走啊!
随后小男孩解释道,他害怕回家之后被爸爸打!于是民警耐心地疏导了一通,并且表示愿意和小男孩的爸爸聊一聊,可是小男孩在听到民警这样说后连忙拒绝说“不敢见爸爸”,即便是民警再三表示会帮忙求情,小男孩的眼里仍然是深深的恐惧。
不久后,男孩的爸爸赶到了警局,而令人意外的是,他没有第一时间安抚儿子,反而上来就质问孩子,“你觉得对得起我们吗?我说打你不是因为你犯错了吗?你不犯错,我会打你吗?”不得不说这连番的发问让当时的气氛变得尴尬不已。
而在面对爸爸时,小男孩大气都不敢出,低着头不停抠着手指的他看起来瘦小的无助…
为什么中国式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建立起一种令孩子感到畏惧的“权威感”?
对打骂教育深以为然
有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仍然信奉打骂教育那一套,他们认为只有打骂的方式,才能够让孩子在畏惧中变得更加乖巧懂事。
相较于讲道理和孩子进行沟通打骂的方式更加直接,更能够让孩子加深印象,吃到了打骂教育的甜头后,父母们便会认为让孩子对自己产生畏惧的权威感后会更容易被管教。
缺少和孩子沟通的耐心
父母管教孩子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付出耐心,但是很多家长虽然可以给予孩子源源不断的爱,但是他们却不愿意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
因此情绪急躁的父母更希望能够让孩子在短时间内乖乖听话,哪怕只是迫于对父母的恐惧心理。
缺少对教育引导方式的思考
当父母们小时候遭遇的也是这种令人感到畏惧的家庭教育时,在他们为人父母后,如果缺少对教育引导方式的探索的话,他们很有可能会延续自己小时候所遭遇的那一套教育法则,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明知道这样不对,但是仍然会深谙此道。
令孩子感到恐惧的教育引导方式,对于他们的成长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妨碍孩子的性格形成
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无法获得足够的爱的满足,有的只是恐惧和担忧的话,那么他们的性格形成会很大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孩子会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也使得他们对于自我评价会出现较为负面的认知,进而延伸出胆小、怯懦、自卑的负面性格特质。
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虽然说孩子对于父母有着一种本能的亲密感,但是如果父母们仗着孩子对于自己无条件的爱而对其进行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时,那么这很有可能会透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时间长了,这也就会影响到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甚至会让孩子变得愈发叛逆。
为家庭教育埋下更大的隐患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担心这会遭到父母的批评和打骂,于是便会选择隐瞒和逃避,显然,这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是非常错误的,这也很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错误发生,父母们不能够得到孩子的足够信任,这很有可能会使得无助的孩子越错越多。
在家庭教育方式的把握上,家长们要懂得宽严并济
真正的家长权威不是靠打骂建立起来的
虽然说打骂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有所收敛,乖乖听话,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家长权威建立的基础。
真正的家长权威是在孩子对父母感到信服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当孩子觉得父母说的是对的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信服,能够得到孩子信任的家长,他们才真正能够在孩子内心深处建立起被尊重的权威感。
教育孩子需要家长更有耐心
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犯错,他们觉得只要孩子犯错就应该被立即管教,事实上,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并不是非常正确的引导方式,教育本就是一个不断付出耐心的过程,孩子是在犯错中不断长大的,这不仅考验着家长的度量,同时也考验着家长的教育智慧。
父母需要在教育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共情
很多时候家长们习惯按照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处事,显然,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有一些强人所难,当父母们试着对孩子抱以共情,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他们就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家庭教育归根结底应该是爱的教育打骂等过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亲子关系更加恶化,只会让孩子对于家庭教育感到失望,父母除了要规避孩子犯错外,更加应该给予孩子他们想要的帮助和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