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柔济血糖管理
“下饭菜”在中国餐桌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形容一盘菜很好吃的词语有很多……
但只要说:“这个特别下饭!”一定能从神经深处刺激你的唾液分泌……
神仙下饭菜,儿时的味道
宝藏下饭菜,米饭换大碗
快手下饭菜,开胃吃到撑
……
不过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有控糖、减肥的朋友们来说,这个不敢吃,那个不敢吃,深怕血糖波动过大,乘上了“过山车”。
正常情况下,一天之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波动3~5次以内,天与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在0.8mmol/L以内;一天之内血糖波动(最高和最低血糖之差)达到5mmol/L或更多,天与天的平均血糖波动达2mmol/L或更多即为血糖波动过大。
血糖波动过大的后果很严重:
轻则体重超标、提前老化、激素失调、失眠抑郁;
重则患上糖尿病、“三高”,伤肝、伤肾、伤脑……
别着急,为了继续吃,科学家们又想出了其他办法,今天我们就来探索美味“下饭菜”的科学食用说明。
要想吃得好,就得先知道什么才好吃,那么食物美味的奥秘在哪里?
第一境界
达成完美的“口腔感官体验”,包括味觉和口感。
Impact of the shape on sensory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dark chocolate pieces.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1
当“多汁”、“爽口”、“鲜香”、“够味”等感觉出现在同一张盘子里,即便是混合香料浇在淀粉拌淀粉上,都很好吃。
第二境界:符合心理和行为科学
接触食物,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一步,由此激发不同的情绪感受。
How does it make you feel? A new approach to measuring emotions in food product experience.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人类有200多种情绪,其中可测量的、由吃所激发的情绪大概有30多种。
“儿时的味道”会作为一种刺激,深深刻在脑海里。越熟悉,越有好感。
第三境界:产生文化共鸣
文化可以赋予食物意义。晨起也来一碗奶子糖粳米粥,红楼名媛气质都出来了。
每个人心里“最下饭”的那一道菜,无疑将这三层境界归于大同。这已经不单是口腔层面上对味觉的感受。小时候的食物选择会影响一生的健康。可见健康的饮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
而且,吃饭的学问不仅仅在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上,进餐的顺序也会影响血糖的变化。
我们的胃可不是客满开车,而是【扫码过闸】。
内分泌代谢学者们发现,人体消化食物的顺序是严格按照进食顺序进行的。
下面是一道排序题:
已知:
?一般一顿饭包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各种营养素;
?食物吸收的速度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
?升糖指数(GI):碳水主食(大米饭约90)>肉食(牛肉约46)>素菜(生菜约15);
?当碳水化合物与新鲜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充分混合后,可以降低其本身的升糖指数(三鲜饺子约28)[2];
?吃了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后,会明显增加饱腹感、延迟胃排空时间,其他估计就吃不下了。
问:
小明胃容量有限,主食、肉食和素菜他都想吃,先吃哪一种更有利于他的控糖、减肥大计?
10年前就有科学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他们招募了4组存在血糖调控疾病的患者,研究先吃蔬菜和先吃碳水对他们血糖的影响[3]:
很明显,先吃蔬菜的两组患者(绿色线条)较先吃碳水的两组(红色线条)患者血糖浓度显著下降,且波行平稳。可见,先吃蔬菜再吃碳水,明显降低了患者的餐后血糖。
10年后的今天,另一批(吃货)科学家们觉得研究“下饭菜”怎么吃居然没有肉,怕不是在开玩笑吧?就找了5组健康的吃货,研究蔬菜、碳水和肉之间的各种组合对他们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4]。
注:蔬菜V(vegetable) 肉M(meat) 米饭R(rice) 肉拌饭MR 素菜拌饭VR 乱炖拌饭如汉堡包VMR
可见,在正常范围内,要使餐后血糖和胰岛素缓步上升,峰值偏低,波行平稳,先吃蔬菜,再吃肉食,最后吃米饭(灰色线条)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给了我们一条即能不辜负美食,又能不辜负健康的提议:先进食高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再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最后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这样的进餐顺序明显降低了餐后血糖,餐后血糖的水平又影响了次日的空腹血糖,进而间接改善了空腹血糖。
答:
小明应该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米饭。
另外,饭前半小时可以先来点“餐前菜”,比如水果、蔬菜汤、牛奶等,让胃提前处于充盈状态,更容易产生饱腹感,让每一天的控糖减肥任务变得高效快乐。
[size=0.706em]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size=0.706em]尊敬的图片作者,您好,医师报全媒体平台已经按报社标准为你准备了稿费,请您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