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书上头条#
几天前被一个广东小学女孩的视频击中泪点,她在做核酸检测时,认出几天没见的妈妈,委屈样子让人心疼。
除了这个女孩,有类似经历的孩子还不少。
一个男孩核酸检测时,遇到妈妈非常开心,妈妈关切地问了一句“作业做完了吗?”
感受着孩子内心画面急转的同时,也同时想到了上小学后亲子关系的转变——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我始终相信,孩子和父母之间在学习成长这件事上完全可以 换一种方式相处。
看完苏小航老师的《不用督促的学习》之后,我的这一感受更加得到了印证,而改变之道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去看:
一、上学之后,亲子关系为什么会变了味儿?
好友家儿子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小南一直在蒙氏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结果毕业后因为划片,进入了教学理念略保守的小学。
小南喜欢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疑问,结果被老师当成了问题生,三天两头找家长“沟通”。
可想而知,父母焦头烂额,而需要时间适应的小南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表现,被老师打上了”扰乱课堂秩序“”屡教不改“的标签。
在这种高压情况下,父母难免失了耐心,给亲子关系埋下了定时炸弹。
孩子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成为了亲子关系的分水岭。这一分水岭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小学生活把孩子的成长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小学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有了新的跨越,上小学之后,孩子上课要安坐45分钟,还要能听懂老师讲课、需要面对专注力、理解力、手部精细动作、个人管理能力、对知识掌握的新要求等不同方面的提升。
但孩子的成长需要步步为营,这些要求与幼儿园有了很大的区别,孩子能做到这些需要过程,如果再一味追求结果,父母和老师都有可能没有足够的耐心,从而变成了一个“说教者”。
苏晓航老师在《不用督促的学习》中指出:在家长“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讲的人愈讲愈觉得自己言之凿凿,无一不正确。然而讲的人往往都忽略了,听的人想要的是什么。
本来,家庭是孩子爱的港湾,是用正确的爱(非溺爱)化解孩子成长中的焦虑、托起孩子成长的地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在于补台,而不是把父母变成住在家里的老师。
父母只有站对了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鸡飞狗跳“的局面。
二、为了结果,过程就一定要”苦“吗?
在学习这件事上,学习者是有压力的。——苏晓航《不用督促的学习》
那么真的要告诉孩子”板凳要坐十年冷“,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苦尽甘来“吗?
殊不知,孩子童年的体验,往往会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感受。
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大脑的变化告诉我们,孩子不断学习是成长所需要的,其实从孩子出生后不久的探索欲、好奇心就能看出,孩子和学习这件事并不是相悖的。
孩子小学之前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基本都能得到父母的接纳和支持,上了小学之后,学习内容更加集中,学习要求更高。
于是孩子学习过程中,面临高精的要求,一旦坚持,就要面临很强的孤独感。如果父母能够化解这种孤独感,相信孩子的学习之路就不再是痛苦的了。
不妨再次回顾武亦姝的成才之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背诵古诗词的过程是孤独的,她之所以小小年级掌握2000多首诗词,是与父亲刻意打造的学习氛围有很大关系的。
武亦姝做律师的父亲,一回到家关掉手机,和武亦姝一起读书学习。
这样的陪伴恰好针对孩子的孤独感,把学习过程的”冷板凳“,变成了亲子陪伴的暖心汤。
去掉了孩子畏难的部分,哪怕是需要更多耐心的学习,也就不再是困难了。
三、培养孩子内驱力,这三招可以借鉴
小学时候我曾经打算跟村里一位爷爷学毛笔字,需要一周骑自行车,去爷爷家一次。
妈妈为了让我坚持,问我会不会”五分钟“热度,头脑一热,我跟妈妈立下军令状,不会半途而废。
而这个军令状可想而知,最终应了墨菲定理——越担心”半途而废“,越是在坚持了不到2个月后,放弃了。
每每想起此事,我内心就会生出我不够好,不信守承诺,没能坚持的想法。
现在明白了,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特点,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想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就需要针对孩子的特点着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兴趣很广,但也很容易转移。
专注力时间短。
很容易就被困难打垮。
针对孩子的特点,苏晓航老师采取以下方式:
让孩子有坚持的理由。通过让孩子在某个领域找到历史人物或者同龄人的榜样,让孩子有了自发的动力。
把困难拆解。让孩子一步一步攻克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关卡。比如爬山,不是一下子就让孩子爬到山顶,而是不断在途中设立”小目标“。
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善于利用孩子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不断让孩子体验成功本身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孩子就会更能感受到努力——成功的价值。
当然,陪伴孩子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比如万一努力了没有成功怎么办?孩子偷懒怎么办?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怎么办?
在《不用督促的学习——如何唤醒孩子的自主学习力》中苏晓航老师都通过自身的例子和所带学生的例子给出了建议。
如果父母也有类似的困惑,不妨点击链接,读读这本书。
我是@晨光微晓,分享如何借助绘本和心理学知识育儿,关注我和我一起陪孩子更好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