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6|回复: 0
收起左侧

[亲子教育] 十堰罗淼青少年心理咨询;游戏为什么比父母可爱?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1-7-18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堰罗淼青少年心理咨询;游戏为什么比父母可爱?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一名高中生因为玩手机,被父亲的拳头“教育”,愤而离家出走跑到江边,险些闹出人命,幸好有如果市民的帮助,才被救回了家。
原来,这个孩子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因为迷恋上某款网络游戏,间接影响到了成绩和名次,父母因为此事已经和他争吵过多次,这天孩子的爸爸喝了点酒回家,看见自己的儿子还在盯着手机,书本扔在一边,气得头皮发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动了手。
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好玩”,亲子之间因为手机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游戏为什么比父母可爱,可以让孩子留恋其中,也不愿意爸爸妈妈沟通呢?
01游戏的本质
十堰罗淼青少年心理咨询:如果观察一个婴儿,会发现他们有段时间特别迷恋某个物件,可能是一条毯子,或是某个娃娃,母亲甚至连洗都不可以,那样会让宝宝们大哭不止,温尼科特称这种现象为过渡性客体。
他认为婴儿们从最开始和母亲融合的想法—妈妈是我的一部分,和我是一体的,逐渐认识到母亲也是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掌控,这会带来巨大的内心的冲突。
过渡性客体,就是在融合与独立之间的中间地带,婴儿们用这些毯子、娃娃,甚至是自己创造出的一种动作和特殊的话语,当成“妈妈”的替代物,并完全的拥有它,创造性的使用它,去象征性的和母亲在一起,缓解焦虑和寂寞,这是游戏最初的雏形,是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婴儿通过游戏这个过渡地带,练习和他人与世界相处,安全的表达着内心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的内涵和作用也越来越丰富。比如:在战争和对抗的游戏中,释放着自己的攻击性,在角色扮演类的游戏中,表达内心对关系和职业的理解,还有那些结婚的游戏,里面也暗藏着对性和孕育的想象。
孩子们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发展自己的人格,成人在生活和工作这个“游戏”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整合自己的人格。
如果幻想和现实的差别巨大,游戏无法承载某种作用,其本质往往就变了味道,变成了重复的强迫性游戏,或是在游戏中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用来回避焦虑,如果连游戏能力都崩溃,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症状。
游戏能满足某种需求,同时也能反应出孩子的内心,那些被忽略、压抑和逃避的方面。
02让人欲罢不能的游戏
十堰罗淼青少年心理咨询:有次和朋友吃饭,旁边的饭桌上女士不停的数落自己的女儿,语言就像子弹不停的倾泻而出,只是孩子没有任何回应,一直在低头玩着手机,此时的“玩”是一种防御,用来缓解焦虑,如果没有游戏,这个女孩就要直接面对“凶神恶煞”的母亲。
一名在初中学习名列前茅的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以后,发现自己的优势不再明显,成绩屡屡排名靠后。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学习成绩优异,可以看成是攻击性的升华,象征性的干掉了排名靠后的同学,但如果攻击性受挫,往往会退到较为原始的阶段。
游戏承载了表达原始攻击性的作用,内容往往是激烈的枪战,近身肉搏和砍杀的类型,如果手机被强制没收,切断了这个渠道,攻击性可能会直接砸向父母,双方爆发巨大的冲突。或者,攻击性对内,去折磨自己,这诱发了自杀和自伤的行为。
游戏也满足了人和人关系的需要,尤其是那些内向、不善言谈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和同学的互动,父母又较为强势,几乎没有朋友,他们往往会沉浸在社交属性较强的游戏中,在网络世界和他人发生连接。
这样一来,在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个真实朋友相处的概率更低了,形成了恶性循环。
去观察绝大部分手机游戏的设定,它们往往可以即刻的进行奖励,杀掉一个怪物,完成某个副本的任务,都会获得金币和宝物,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奖励”往往是延迟的。
早起后洗漱锻炼,可以带来我很好的感觉,但在被窝里多趴一会儿,可以立即满足,完成某项任务,可以在未来的某天,有很美好的收获,但躺在床上刷会手机可以立即满足。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人就是在立即满足和延迟满足之间来回跳跃。
对于犯错,游戏也很包容,受挫了可以重新来过,里面的人物并不会跳出来进行指责和嘲讽。
这些都是游戏“可爱”的部分,当孩子面对真实的父母时,会无意识的作出对比。
03游戏和父母的battle
十堰罗淼青少年心理咨询:总结上面的内容,游戏可以缓解焦虑,释放攻击,解决对关系的需求,还能对出色的表现立即奖励,并容纳犯错,给予重新来过的机会。
这些需求本来在人生的初期,由家长来完成,但在某些情况下,游戏完全的替代了这一点。
当女儿的考试成绩突然下滑,因此感到焦虑,看向母亲时,却发现一脸的埋怨和指责,并没有人去尝试缓解孩子的情绪。儿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表达出内心的气愤时,父亲却对这种“反抗”的行为予以彻底的否定,甚至附加了暴力或道德压力,类似的“攻击”没有被接纳和祝福,而是被折断。
当孩子内心的需求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时,只好退回到游戏这个“过渡性客体”上,在幻想层面企图获得滋养,就好像婴儿去紧紧的抓住自己最爱的那块毯子一样。
有更多的需求全都叠加在游戏当中时,个体就会花更长的时间,游荡在虚拟世界里,甚至和现实世界产生隔离,这可能会激起父母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04父母归位
1.父母的容器功能
当观察一对正常的母婴,宝宝在哭泣的时候,妈妈会把他抱在怀里,用各种方式去安慰,去容纳和缓解孩子的情绪,温尼科特称之为抱持的功能,在生理上给予营养,在心理上返还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感受。
这个新生命会内化关系中全部的经历,并成为未来人格中的一部分,默默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容器的需求逐渐变化,不在是简单的饿了要有人喂,哭了要有人哄,而作为父母,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很难每时每刻的去完美的作为一个“容器”,把孩子的负面情绪吸收进来,在返还给温柔和美好,这是种理想化的状态。
但第一步,可以在心内里记住母婴之间“抱持”的那种画面,让这颗种子自己发芽长大。
2. 界限的边缘
如果说,去想象抱持的画面,是无意识层面的操作,那么在意识层面,就需要觉察亲子关系中的边界,一个婴儿,需要饿了有人喂,睡觉有人哄,排便需要辅助,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需要肯定不是这些。
尝试去了解,关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原本的能力,可以完成的是哪些事情,在这个边界之内,保持基本的尊重和信任,在界限的边缘,提供帮助和安慰。
一位母亲经常和高二的女儿,因为洗头的问题争吵,她认为应该每天晚上固定的时间洗头,但女儿偏偏就不在那个时间拿起洗发水,两人甚至为此好几天不讲话,这就是孩子被入侵边界后的常见反应—愤怒的回击,用各种方式违抗“命令”。
这个高中生需要的可能是学习受挫后的安抚,或是和同学冲突后的帮助,或者和人生,目标,自己到底想成为谁的迷茫,他们想要得到更大范围意义上的支持。
在这些方面,孩子有时会胜任,偶尔也需要帮助,如果只把目光,盯在洗头这件他们完全可以“搞定”的事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会感到失去了自主权。
常见的情况是,孩子边界被反复的入侵,会逃入到游戏中满足自主的需要。
3. 树苗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部落的长老那里,即将成年的孩子都会得到一颗种子,他们会选择到山的另一边种下,然后去浇水、施肥并观察它的成长,每一颗树苗都很独特,但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结出一些米粒大小的果实,颜色鲜艳,酸甜可口,森林里的精灵特别喜欢吃这种美食。
所以,它们总会拿一些东西交换。比如:璀璨的烟花,在晚上的时候点燃,就可以看到夜空中一瞬即逝的美景,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物品,总是让人感到短暂的满足。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如果果实被交换的过多,树苗就会停止生长,在未来难以抵挡暴雨或冰雪的袭击,这些即将成年的孩子们,在领取种子的时候,旁边的先知老人总会在耳边小声的提醒这件事。
绝大部分孩子都会记在心里,并用心的灌溉自己的树苗,它们在若干年后,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并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果实,又香又甜。
当然,偶尔和精灵交换一下礼物也是没关系的,毕竟烟花也很漂亮,先知总是在说完悄悄话后,笑着在加上一句。
【罗淼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服务项目】:心理健康测试  心因问题治疗 异常心理诊治  个人情商提升  青少年问题管理 家庭关系问题  婚恋能力培养 亲子关系指导  心理培训督导 员工情商培训  企业EAP服务
罗淼心理咨询、心理培训、情商训练、企业援助——让生活更美好!
预约电话:07198228727\13597862277
十堰地址:张湾 罗淼大厦1505室(紧邻邦辉国际酒店)张湾罗淼·心理地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