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子沟通的话题谈得很多了,今天也来凑个热闹。
一、没必要不沟通
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存在代沟是正常的,努力去填平代沟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愿望。只要这个代沟合适,无大碍就睁只眼闭只眼就好,毕竟年代不同,孩子有他们的世界。
人与人的关系有个经典比喻就是“刺猬”:离得太近了,相互扎,相互伤害;离得太远了,感受不到彼此的温暖。
所以,关于亲子关系,有句话是这样的:没有责任感会伤害孩子,太有责任感伤害孩子和自己。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亲子之间也要有距离,让出一定的空间很有必要。言多必失,话多的父母是不招孩子喜欢的。
在我们准备去跟孩子沟通之前,真要想一下:有必要沟通吗?我想清楚了吗?我有解决建议吗?
一个糟糕的沟通场景就是三言二语就被孩子怼了,关键是孩子还怼得有一定道理。
学会忍耐,学会等待,请憋住!出去转一转,心里忍一忍。改换频道,切换场景,将会云淡风轻,风和日丽!因为:一个能够控制情绪的家长才是高明的!
二、沟通的误区
我们看到不少单位领导、律师、教授这样的“沟通”高手,在孩子面前败得一塌糊涂。有人总结出了家庭教育中沟通的几个误区,我做一点补充。
1、已经定下结论的沟通;
2、父母永远是对的沟通;
3、盛怒之下的沟通;
4、父母自说自话的沟通;
5、不能换位思考的沟通;
6、想要全胜的沟通;
7、无视孩子内心需求的沟通;
8、本质是为了“说服”的沟通;
这里面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沟通的本质是为了妥协,正是有了不同的理解或者利益诉求,才有了沟通的必要;思想工作要慢慢来,习惯改变也要一步一步来,充分照顾孩子当前的认知,做一些妥协迂回是好的办法,有“洁僻”的父母往往出乱子。
三、有效的沟通
沟通的浅层目的是为了说理,这里面也是有技巧和要求的。
在孩子面前不要把自己当专家和演说家,有时候要学会示弱、学会请教,有时候要做了不说、做了再说。
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讲话的姿态比道理重要。孩子觉得:你讲的道理都是对的,但姿态令人讨厌。换一个姿态,换一个场景,道理才能成为孩子的行动!比如,开个玩笑,或者从别处引入。
沟通又不仅是为了讲清某个道理,很多人“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好解决的或者能一次解决的都不叫问题或者叫难题。
有一种方法叫切香肠,把一个问题分阶段、分步骤,一次解决一个部分,这样你就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可以参照“教练式谈话法”,沟通最后要落实到“点”上,而不是浮在“面”上,能达到细小的行动改变就是有效沟通,而不能付诸于行动的沟通就是无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