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岳门建筑群——武当山玄岳门外的古建筑探秘
治世玄岳牌坊位于武当山脚下的一个小山坳中,它西距武当山镇3.5公里、遇真宫1公里、东距丹江口水库(现称太极湖)水面仅二百米。该牌坊建成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青石(辉绿岩)雕刻而成,结构大气、工艺精美,是国内遗存的明代石牌坊中的精品。它自建成之后,实际承担着武当山山门的功能,因此民间称之为玄岳门。
治世玄岳牌坊(拍摄于2019/9/30)
我对玄岳门外古建筑的关注,起因于太和观的王灵官。我在写《西游记》与武当山有关的系列文章时,了解到太和观王灵官铜像来自于玄岳门外灵官殿。
2019年我曾去游览过玄岳门,当时走马观花式地看了一遍,在牌坊附近没有看到其他古建筑。后来了解到在玄岳门外不远处山沟里有座冲虚庵。
今年5月22日,我借徒步环游太极湖的机会,再次实地查看了治世玄岳牌坊附近的地形、地貌、地物,并专程游览了冲虚庵。玄岳门以东到青微铺、青微铺以北到老均州古城均已被浩渺丹江口水库所淹没,太极湖附近的这一带仅存治世玄岳牌坊、冲虚庵这两组古建筑。但随后的资料查询结果却告诉我,玄岳门-冲虚庵之间存在着多组古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了“玄岳门建筑群”。
一、资料查询
按照古代香客朝山进香的行进方向,进了玄岳门(向南、向西)为上山方向,所以叫玄岳门以内;出了玄岳门(向北、向东)为下山方向,所以叫“玄岳门外”。本文所说的“玄岳门外”,具体是指玄岳门以北至冲虚庵(长约600米)、以东至水库边缘(宽不足500米)的区域。
我查询了《敕建大岳太和山志》[1](明宣德六年即公元1431年任自垣修,以下简称“《任志》”)等武当山山志和其他史料,在《大岳太和山志》[2](嘉靖三十五年即公元1556年王佐修撰,以下简称“《王志》”)、《大岳太和山纪略》[3](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王概修,以下简称“《纪略》”)、《续修大岳太和山志》[4](民国十一年即公元1922年熊宾修,以下简称“《熊志》”)以及现代出版的《武当山志》[5](1994年编)、《均州水下文明》[6](张华鹏著,2009年出版)中找到了相关记录,现摘抄如下:
二、讨论
综合以上资料,玄岳门外涉及到的古建筑名称包括:治世玄岳牌坊、会真庵(观)、玄都官、回心庵、灵官殿、冲虚庵、福国裕民石坊等。
以上建筑(名称)中,治世玄岳牌坊、灵官殿、冲虚庵、福国裕民石坊指向明确,没有争议。会真庵、回心庵与玄都宫记载较乱,有时单独出现在不同资料中(如《纪略》、《熊志》中分别提到了会真庵),有时又同时出现在同一资料中(如《武当山志》、《武当道教史略》[7]都记载有会真庵(观)和玄都宫,并记成了两处不同的建筑),因此纠缠不清,让人摸不着头脑。
1、两个“回心庵”问题。根据《均州水下文明》的记载,玄都宫是在宋元时期回心庵的旧址上建造的,也就是说,玄岳门附近宋元时期存在着一座“回心庵”。而在半山腰的磨针井景区(位于武当山游客中心至太子坡的半路上)下方现在就存在这一座古建筑也叫“回心庵”,据介绍该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两个“回心庵”位置不同(两者一南一北,相距六公里)、建设年代不同。因此,武当山历史上的确存在着两个“回心庵”。
2、会真庵、回心庵与玄都宫的关系问题。宋晶教授的《大岳品鉴》[8]解决了这个疑惑:“会真庵(亦称回心庵、玄都宫,1953年毁)”。笔者梳理了各种资料,得出以下“时间线”:
- 玄岳门外的这处建筑宋元时期就存在,当时称为“回心庵”。
- 明嘉靖三十一年赐建治世玄岳牌坊时,在原“回心庵”旧址上重建了一座庵堂,并重新命名为“会真庵”。
- 清康熙年间,在磨针井下方新建了一座庵堂,使用了已弃之不用多年的“回心庵”名称。使用这个名字的原因,笔者猜测是为了使“真武入山修道-中途动摇-铁杵磨针-回心转意重新修道-得道飞升”的故事情节更加饱满。
- 到了清末或民国时期(?),民间又因庵中供奉的是“玄都母”而俗称“玄都宫”(见图片),直至现代。
因此,对玄岳门附近的这处古建筑来说,会真庵(观)、回心庵、玄都宫指的是同一座建筑,之所以三个名字是因不同历史时期的命名(或俗称)不同而造成的。为便于行文,后文统称“玄都宫”。
另外,福国裕民石坊本是冲虚庵的“大门”,但它距冲虚庵有约500米之远,相对比较独立。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独立建筑考虑。
三、各建筑介绍
1、治世玄岳牌坊
详细信息见下图。
(摘自网络)
2、玄都宫
位于玄岳门北沟,即现“刘家大院”安置小区南侧的清塘沟内。《均州水下文明》记载,该建筑为明嘉靖三十一年赐建,为玄岳门的“配套建筑”。它坐北朝南,斜对着治世玄岳牌坊。一路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从前向后分布着前殿、正殿、后殿(父母殿),左右为配殿、道房、客房等三十余间(见下图),庵内供奉“玄都母(可能为道教“玄都阿母”,即王母)”。
玄都宫平面图(据张华鹏)
玄都宫地名来历(摘自《湖北省均县地名志》)
历经四百年风雨,玄都宫到清末尚存殿宇13间,但到1953年就彻底毁坏。目前原址现场部分废为荒地,部分成为安置小区的砂石料堆场,已看不到任何古建筑遗迹。
3、灵官殿
灵官殿位于现治世玄岳牌坊北侧50步距离、治世玄岳牌坊与玄都宫之间的山坳中(见下图)。均州城-老营古道以及上世纪初建的老白公路从此穿过。
灵官殿位置(拍摄于2021/5/22)
灵官殿为明嘉靖三十一年赐建,为玄岳门的“配套建筑”。关于它的建筑格局,《均州水下文明》记载为“过厅”,笔者认为可能为正殿横跨在道路(街道)之上(道路穿过正殿),左右厢房平行道路分布的“过街庙”式建筑[9]。
灵官殿位置(据张华鹏)
灵官殿的正殿原供奉着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王灵官的铜铸鎏金座像,那王灵官怒目圆睁,虬髯怒张,披甲登靴,手执钢鞭,让人顿时庄严肃穆。殿门抱对是那副流传甚广的对联:好大胆敢来看我,快回头切莫害人,彰显着道教的社会教化作用。两边厢房供奉着六尊铜铸鎏金六甲神将站像(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六大帅”)。这七尊铜铸鎏金像,每个重量约两吨。
1930年前后民国政府修筑老白公路时,拆除了灵官殿。这七尊铜像先是移至原草店街瑞府庵前殿(即三官庙)供奉,后移至原元和观。目前,王灵官铜像安放于元和观龙虎殿内,六尊六甲站像安放于元和观正殿(玄帝殿)内(见下图)。笔者走过这里时,灵官殿原址堆放着建筑垃圾,已看不到任何古建筑遗迹。执鞭怒目、威慑人鬼的王灵官,也抵不住历史岁月的无情破坏。
王灵官铜像(现存元和观,拍摄于2021/5/22) 六甲神将铜像(现存元和观,拍摄于2021/5/22)
5、冲虚庵
该庵位于玄岳门外北侧直线距离550米处的一处山沟内(见下图),汉十高速从门前穿过。它背依小终南山,面对丹江水库,坐北朝南,为三路两进建筑,庵内原奉真武大帝与吕洞宾塑像。据记载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为祭祀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道家称之为“冲虚真人”)而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建,明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记载于正殿祖师殿后门额石刻),最辉煌时有殿宇百余间,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
远眺冲虚庵(拍摄于2021/5/22) 冲虚庵祖师殿(拍摄于2021/5/22)
此庵是武当山三十六庵堂之中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现存建筑包括祖师殿、吕祖楼、皇经楼、三官阁等。
庵前左侧路边有一古柏,相传为唐代吕洞宾亲手所植。树干苍峻,挺拔高耸,虬枝蟠屈,据说古时树上攀爬的野藤开满黄花,远看金花满树,因此当地老百姓称之为 “金花树”,久而久之成了冲虚庵的俗称(见下图)。
冲虚庵唐柏(金花树,拍摄于2021/5/22)
5、福国裕民石坊
根据《均州水下文明》记载和十堰新闻网2009年3月11日《武当山发现“唐代敕赐福国裕民坊”珍贵文物照片和石构件》报道[10],该石坊位于冲虚庵沟口,距离冲虚庵500多米,玄岳门200米,海拔146.2米(现草店码头附近淹没线以下)。
福国裕民石坊位置(拍摄于2021/5/22)
该石坊是冲虚庵的大门,始建于唐,青石雕刻而成,面阔约二丈六,高约一丈八。四柱三间结构(见下图),方形柱,一尺四见方,柱下前后两侧为人高的石抱鼓。中间两根柱高,两边柱矮,各柱顶上均为一石雕朝天吼,石坊正中间额上楷书阳刻“敕赐福国裕民坊”,上层坊檐雕刻着火焰状花纹。石坊前曾立有10余通巨大的石碑,其中有唐朝碑两块,一块是吕洞宾立,一块是尉迟敬德立,1950年被当地石匠琢成石磨卖掉。1968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式被水淹没,1975年冬至1976年春,库水位下降后,该石坊被拆毁、砸碎砌筑沟渠。现仅存一“云柱”残段(高50cm左右),保存在祖师殿后台阶上(见下图)。
福国裕民石坊历史照片(据十堰新闻网) 云柱残段(拍摄于2021/5/22)
6、玄岳门外建筑群综述
玄岳门外建筑群由治世玄岳牌坊、灵官殿、玄都宫、冲虚庵(含福国裕民石坊)四组建筑组成。从公元1744年(乾隆九年)王概修的《大岳太和山纪略》、1922年(民国十一年)熊宾修的《续修大岳太和山志》附图中,我们也能一窥昔日的盛景(见下图)。
《大岳太和山纪略》附图 《续修大岳太和山志》附图
这四组建筑中,冲虚庵历史最为悠久,为唐代建筑,玄都宫(当时叫“回心庵”)是宋元时期建筑。方寸之间,两座庵堂(其中冲虚庵大门福国裕民石坊为“敕建”),揭示着武当山在明代以前(唐、宋、元时期)道教已很繁盛,并与官方关系密切。治世玄岳牌坊、灵官殿、玄都宫同为明嘉靖三十一年敕建(其中会真庵在宋元时期回心庵旧址上建设),共同承担着“山门”的功能。
这四组建筑中,治世玄岳牌坊、冲虚庵目前还存在,但经过数百年岁月洗礼,已是“伤痕”累累。而灵官殿、玄都宫、福国裕民石坊,或人为拆除或自然损毁,均已淹没在历史风尘中,尤其是玄都宫,两建、两毁,让人感慨。
站在玄岳门东侧山坡北望(拍摄于2021/5/22)
四、各建筑的位置
玄岳门建筑群的各建筑中,治世玄岳牌坊、冲虚庵的位置是现实存在的;玄都宫、灵官殿、福国裕民石坊已消失不见踪影,笔者需要根据上述资料记载和现实地形地貌进行合理推测,各建筑的位置见下表:
根据以上信息,笔者绘制了玄岳门建筑群各建筑位置示意图(见下图)。
参考资料:
[1]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2]王佐.《大岳太和山志》.
[3]王概.《大岳太和山纪略》.
[4]熊宾.《续修大岳太和山志》.
[5]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155-169.
[6]张华鹏.《均州水下文明》.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2.155-260.
[7]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217-225.
[8]宋晶.《大岳品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12.94-127.
[9]李盛虎.川渝地区"过街庙"建筑浅析.古建园林技术.北京. 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59-62.
[10]张富清.武当山发现“唐代敕赐福国裕民坊”珍贵文物照片和石构件.十堰新闻网.2009-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