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了前几年买的一本书——《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想起来是在青岛书城买的,那时买书还是在书店买。这本书以前看过几篇,内容却都忘了。拿出来随手翻翻,还是挺有意思的。在名家的笔下,寻常的萝卜、白菜、茄子、莲藕、豆腐等都成了舌尖上的美味;面条、包子、饺子、馄饨不仅有美妙的滋味,还充满了文化的底蕴,甚至有了哲学的意境;一碗豆汁、一捧花生、一把瓜子、几粒蜜饯,在零碎的时光中,弥漫着快乐。一篇篇短文,记录着平淡温情的生活,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一方水土,一种风味,一个时代,一段岁月。对于每个人来说,小时候的舌尖记忆,很可能会陪伴他的一生,无论他走到哪里,这种记忆都不会磨灭,就像去国几十年的华人,仍然有一个中国胃。
这本书收集了梁实秋、周作人、汪曾祺、王世襄、叶圣陶……等关于饮食的文章
这本书里有三篇写饺子的文章:《饺子》(梁实秋)、《吃饺子杂谈》(唐鲁孙)、《我在奥斯陆包饺子》(铁凝)。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是北方过去流行的一句俗语,可见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饺子实在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食,至于是不是最好吃,那就因人而异了。据说老北平人把饺子叫做“煮饽饽”,河南一些地方把饺子叫做“扁食”,这在影视剧里也见过。在我的家乡,逢年过节都是要吃饺子的,除夕午夜吃饺子,意喻“交子”;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初一饺子初二面”;正月初五吃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新婚夫妇入洞房前要吃饺子,有人问“生不生?” 其实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问饺子生熟,其实是问生不生娃,这时要回答“生!”;过生日的前一天要吃饺子,名曰“催生饺子”;其它的节日也吃饺子,来了客人也吃饺子……真想不出还有哪一种食品像饺子这样既有仪式感又简单方便。
饺子,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种饮食。
先说饺子皮。包饺子的面粉要用高筋粉(市场卖的饺子粉就是高筋粉),这样饺子皮才结实,饺子不容易煮破。有人把蔬菜汁用来和面,做成彩色的饺子。还有一种水晶饺子(主要是做蒸饺),主要用淀粉做饺子皮。做饺子的面不能和得太硬,也不能太软,和好面后不能马上用,要饧一段时间,所以做饺子也要讲究程序,先和面,再调馅儿,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再说饺子馅儿。饺子馅儿有荤有素,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都可以,可以是纯肉馅,但通常都搭配蔬菜和其它配料,白菜、韭菜、茴香、豆角、芹菜、茄子、香菜、青椒、香菇都可以入馅儿,猪肉荠菜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搭配。一般羊肉可以搭配白菜、西葫芦、冬瓜等,牛肉可以搭配胡萝卜、洋葱等。猪肉、白菜、韭菜、鸡蛋、虾仁做成的三鲜馅儿是很多人喜欢的。相对于肉馅儿,素馅饺子是考验技术的,一是素馅饺子不好包,包饺子的时候要一点一点捏,不能挤;二是煮饺子要掌握好火候,不然容易煮破。天津传统的素饺子叫“津味素”,材料有豆芽菜、红白粉皮、豆腐干、酱豆腐、香菜等,风味独特。对了,我老家讲究年三十包素饺子,意思是一年素素静静,没有是非波折。
梁实秋在《饺子》一文中写道:“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飘着少许鸡油。”黄鱼韭黄馅儿的饺子,用鸡汤煮熟,会是怎样的味道呢?山东半岛的鲅鱼馅儿饺子是吃过的,很有特色。
铁凝的《我在奥斯陆包饺子》,写的是有一年她在挪威参加第二届国际女作家书展期间,挪威汉学家易德波做她的翻译并很照顾她,临回国时为了表示感谢,到易德波家为其家人做了一顿饺西红柿馅儿的饺子。饺子做得非常成功,易德波的小儿子吃了三十六个饺子。铁凝的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她在文章的末尾附上了西红柿饺子馅的制作方法。原文如下:
原料:西红柿一千克,鲜猪肉馅五百克,鸡蛋二个,葱头一个,海米二十五克,香油五十克,菜油、盐、白胡椒粉、味精少许。
制作:将西红柿洗净,放入盆内用开水烫过,剥皮,挤出汁和籽,把西红柿剁成丁(不要太碎);
鸡蛋摊成饼,切丁;
葱头切成丁,入油锅煸炒,加胡椒粉、盐;把西红柿放进肉馅用力搅拌,使水分充分吸收,然后加酱油,再搅拌,最后放入鸡蛋、葱头、海米丁、香油、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
特点:颜色鲜艳,口感清爽,营养丰富,实为夏季欲吃饺子者的理想选择。
我做过很多种馅儿的饺子,但还没有做过西红柿馅儿的,看了铁凝写的制作方法,哪天也要试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