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1|回复: 0
收起左侧

这4种亲子沟通方式,你付出越多,孩子离你越远,你中枪了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8-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自己明明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就是不理解,越来越难以沟通,越来越“生疏”,这就是一个不断走向陌路的过程。
我母亲同事的女儿985高校毕业,某研究所研究生,华丽学历的背后,其实是支离破碎的亲子关系。她与她妈妈好像水火不容,只要一见面就会争吵,大学放寒暑假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回家,研究生阶段以做搞课题为由没有回过家。
她妈妈给我的印象就是对其他人很温和,但是对自己女儿非常严厉甚至可以说是苛刻,而她也把很多精力都倾入到了女儿身上,可是她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愈来愈差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4种亲子沟通方式,你付出越多,孩子离你越远,你中枪了吗?-1.jpg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的亲子沟通中有意无意的使用像鞭子一样的暴力语言一遍遍地抽打着孩子的心,驱使着孩子远离父母,消磨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逐渐走向父母的对立面。
有些孩子长期遭受以下类似语言的摧残:
“你就是这样没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你就是这么磨蹭,说了你好几次都不听。”
“我们每天辛苦工作,还不是为了你,还考成这样,对得起谁?”
“你考成这样,妈妈都不好意思出门。”
“你必须上名牌大学……”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语言没什么,小时候我们父母就是这么跟我沟通的,我还不是好好的。
很多父母本身就是暴力语言的受害者,当他们成为父母会把自己年幼时候学到的沟通模式套用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部人还成为坚定的拥护者。
回忆一下的童年,有没有一件事让你觉得父母不理解你、不尊重你,让你情绪低落、灰心、沮丧,甚至会有那么一小会憎恨自己的父母。

这4种亲子沟通方式,你付出越多,孩子离你越远,你中枪了吗?-2.jpg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忽视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马歇尔.卢森堡
沟通并不是说说话那么简单,而亲子沟通往往是与听不到的声音进行对话,亲子关系很差的家庭,通常采取了以下4种错误的沟通方式。
评判孩子

很多父母一开口就带着对孩子的评判,而这些评判一般都是主观意识的判断,并不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夸大了事实,往往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内心需要。
这些“评判”式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时间一长就会心生敌意,会导致四种结果:
1. 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孩子会与父母冲突不断,你越评判,孩子越“叛逆”,越来越难管,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2. 害怕父母,最终不得不向父母妥协,把自己的需求压抑起来,性格弱点会暴露在人际交往中。
3. 破罐破摔,今后父母的什么要求,就是不听。
4. 评判的负面标签,驱使孩子成为父母所评判的样子。

这4种亲子沟通方式,你付出越多,孩子离你越远,你中枪了吗?-3.jpg


要想避免用“评判”式的语言伤害孩子,就要学会用观察代替经过大脑加工后的主观评判
观察:事情或事物的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评判:对人或对事进行分析、判断后的结论。
这里有个小技巧,就把自己当成摄像头,朴素客观的说出眼前的一切。
例如,孩子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不要用类似“你这孩子怎么那么讨人厌,玩具丢的到处都是。”而是试着说:“我看见你在客厅、厨房、卧室,都留下了你的玩具,你能告诉我这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孩子做错一道题,用“我看到你这道题被老师打了一个红叉。”而不是“你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
这种沟通方式不一定会让孩子立刻产生父母所期待的改变,但是只要父母坚持用观察代替评判,用爱的语言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爱,孩子就能时刻敞开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逃避责任

一些父母在与孩子对话中,过于强调外界的影响,包括家庭条件、环境、社会压力,而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逐渐让孩子失去了为自己负责的动力,而归咎于别处。
“你这次考的这么差,让爸妈非常没面子。”“我们家条件不好,你必须考个名牌大学才有出路。”“今年就业看起来不好,你赶紧准备考研。”
这样的对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为了父母的面子读书,而不是为了自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可能。实际上,现在的孩子都不太愿意父母过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并不想什么都由父母做主,有些孩子会感到被父母控制,表现出愤怒、叛逆,而有些就会变得迎合父母,变成一个“讨好者”,工作后喜欢溜须拍马。
逃避责任的口气让亲子双方都忽视了对方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情感表达,孩子感受不到沟通中父母的爱意。
“我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你好!”背后的意思就是孩子你按我们的要求去做,至于责任什么的,父母给你扛了。

这4种亲子沟通方式,你付出越多,孩子离你越远,你中枪了吗?-4.jpg


父母怎么说,孩子就被迫怎么做,这样长大的孩子会习惯性的不负责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过责。
父母养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例如,孩子要明白“不是因为老师留了家庭作业,我才去要写作业”,“不是父母要求我去考研,我才去考研”,“不是父母让我去学兴趣班,我才去学兴趣班”,而是孩子内心觉得这是我的事情,我要为这件事的结果负责。
一个为自己行为负责人,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自驱力”,而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促进一个人不断进步的源泉。
常与人比较

所有孩子都讨厌父母把自己跟别人去比较,似乎别人家的孩子是完美,什么都比自家孩子做的好。这背后的心理就是父母觉得用比较代替鼓励,可以让孩子进步的快,更完美一些,可是父母这样“比较”,往往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糟糕,甚至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在一次次比较中,向孩子传达的不是鼓励、不是期待,而是否定。孩子会在父母这种“持之以恒”的否定中陷入种种自我否定甚至厌弃当中,更可怕的是,这种自我否定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疏通,其结果就是常伴孩子一生的自卑、胆怯、畏首畏尾、优柔寡断。

这4种亲子沟通方式,你付出越多,孩子离你越远,你中枪了吗?-5.jpg


如果在亲子沟通不断向孩子表达“我们爱没有条件,我们爱的是你,不是你的成绩”,孩子才会感受到爱,才会唤醒内心的“自驱力”,而不是“自卑”。
“你这次考试成绩是70分,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你能给妈妈说说接下来你想怎么办吗?”
相比“同样的卷子,你就考了70分,你看看xxx人家考了100分。”更能让孩子接受,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从而双方聚焦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摔门,父母一声长叹,亲子关系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强硬命令,苛刻要求

在我们的传统中,父母高高在上,经常在孩子面前扮演强者,喜欢发号施令,会经常使用一些带有命令色彩词语,“必须”、“应该”来要求孩子,比如“你必须8点前回到家”,“你必须考进前10名”。
《小欢喜》有一幕是高三的分班考试后,英子考了班级第二名后,作为妈妈的宋倩心情非常失望和低落,当她发现英子书包里的乐高玩具后,说:“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这4种亲子沟通方式,你付出越多,孩子离你越远,你中枪了吗?-6.jpg


《小欢喜》: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其实这个时候英子考了第二,她心里也是难过的,需要得到妈妈的安慰和鼓励,而这一需求被妈妈的“高要求”忽视了,妈妈的话把英子压着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妈妈本意是期待孩子下一次考第一,但是传递给英子的是没有达到妈妈要求的怪罪。
父母的强硬要求可能会使孩子按照父母的心愿做事,但是往往心里会压着一团怒火,这个怒火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要么在亲子沟通中彻底爆发,要么就会倾倒在别处,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最终导致孩子的生活出现种种局限和困境。
父母其实不必对于孩子过于严厉,孩子勇敢的做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平时跟孩子的交谈,要避免使用太多的命令性语言,而是像个朋友、同事一样沟通。
结语

每个父母都无私的爱着自己的孩子,期待孩子比自己过得好,但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把爱有效的传递给孩子,错误的沟通方式让父母感受不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也无法把爱、关心,传递给孩子。
评判、避免责任、比较、强硬命令和苛刻要求会让孩子无法释放其天性,无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4种错误的亲子沟通方式就好比用绳索约束住了孩子,孩子会在迎合大人所谓的“标准”下迷失自我,表面的迷茫、困惑、自卑、顺从,以及在内心隐秘的角落日益积累的对父母的愤怒,让双方离爱越来越远。
——————————————————————

· END ·

- 本文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