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东京奥运会昨天(8日)圆满落幕。17天时间,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用各自的精彩表现,带来了无数令人震撼与感动的瞬间。
为沉着冷静的冠军惊叹、为创造历史的“老骥”鼓掌、也为横空出世的“Z世代”尖叫、为拼尽全力虽败犹荣的运动员流泪、鼓掌……也正因此,不少在荧屏前陪孩子一起收看奥运赛事的网友感慨:今年的奥运会也是一堂难得的亲子哲学课。
如何看待输赢、如何对待年龄、如何领悟运动的真谛……在为选手们打气叫好的同时,亲子间围绕这些话题的深谈,或许也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启发和思考。
成功不分早晚,只要坚持就有收获
此次东京奥运闭幕式上,没拿到奖牌却被众人一致“封神”的苏炳添,被选为中国代表团旗手。历届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的旗手从人高马大的篮球运动员变为身形俱佳的金牌得主,再到眼下既不高大也未夺牌的苏炳添,其背后的象征意义着实令人深思——相比从前的“唯金牌论”,如今的国人更看重体育的本质精神,即追求对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之体育本质精神的不断突破。
回顾东京奥运男子百米赛场上,32岁的老将苏炳添发挥出色,不仅让他成为首个站上奥运百米决赛场的中国人,也用9秒83的优异成绩突破了此前外界所认为的亚洲人百米极限。虽然没能登上奥运领奖台,但苏炳添的表现已让无数国人为之热血沸腾。
这场“飞人大战”中,32岁的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分析的,“32”这个数字,在短跑界已属“高龄”。通常,过了28岁这道门槛,大部分选手的新陈代谢会变慢、体能下降,很多短跑选手就此退役或走上教练岗位。
能在这个年龄创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好成绩,苏炳添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非凡的毅力。在很多为人父母者看来,比起金牌、奖牌,更值得和孩子分享的是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被“封神”背后的故事——对今天大多数生活在大城市、从小衣食无忧的“00后”、“10后”孩子来说,努力、坚持、自律,必须纳入他们人生的字典中。
苏炳添有一张极其自律的时间表:每天晚上10点准时睡觉,每周6天,每天训练4到5小时,跑步前热身一个半小时,跑步后放松一小时,就连妻子待产时,也不例外。赛事直播间里,曾带过苏炳添的中国田径队教练邹振先这样评价他:“在训练中,苏炳添下的功夫最深,是他的自律成就了今天的他。”
另一边,女子10米跳台上,14岁的全红婵横空出世,以五跳三满分的惊人表现将金牌稳稳收入囊中。7岁才接触跳水,11岁进入广东省跳水队,13岁入选国家队;2020年9月才学齐了整套动作。短短七年时间,从零基础到以奥运史上最高分夺冠,全红婵的发挥让人网友惊叹又多了一位跳水天才。事实上,哪怕再有天赋,要想获得成功,也离不开苦练。据教练介绍,全红婵每天在陆上跳的次数就在200到300个之间,水上也有120个左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表。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运动员无疑就是当下最好的学习榜样。借着在家收看奥运的机会,正好可以把这些运动员背后的坚持告诉孩子,让他们知道,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离不开长期的坚持,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生命都有着无限的可能,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时间早晚,而在于人的努力程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足够努力,也会有足够大的成果。
运动要从小培养,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
奥运会与教育本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本身就是法国著名教育家,他发起现代奥运会的目的正是为了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在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让他们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培养坚强的个性和毅力。
在参加东京奥运会的46位上海运动员中,就有31位来自上海各所学校。运动对他们的全面塑让他们自己和身边人都感触颇深。
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赛决赛中为上海夺得东京奥运会首金的“00后”姑娘姜冉馨,起初对射击的兴趣并不大。为什么?因为射击训练初期,为提高臂部力量,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力量和固定姿势的练习,动作单一,十分枯燥。一起入训的小伙伴在最初两年中相继放弃,而当时年仅12岁的姜冉馨表现出了超人的坚韧。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的射击馆内,她和教练坚持训练的身影始终如一。姜冉馨的母校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校长张祝文记得,那两年,执着自律的姜冉馨不仅射击技能突飞猛进,在校的文化成绩也十分突出,是不折不扣的好学生。
看着屏幕那头的女儿夺金,姜冉馨的父母直言“不敢想”:“她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能去就已经很光荣了。第一场拿了铜牌,我们觉得已经很好了。没想到又拿到金牌,太激动了。”就像许多冠军父母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把孩子送去训练,最初只是想着让孩子养成一个运动习惯,将来能有个健康的体魄,并没有在竞技成绩上想太多。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孩子的运动习惯都应该从小培养。让孩子爱上运动,哪怕只是每天去户外跑一跑、跳一跳……慢慢地,孩子自然会找到兴趣所在,并坚持下去。事实证明,坚持运动的孩子,不仅自信少不了,他的学习、合作能力也都会随之增长。
失败是人生常态,可以输但绝不能认输
奥运精神,从不被定义为简单的输赢,教育也是如此。
当乒乓球混双“昕雯联播”组合痛失国球首金,刘诗雯在赛后落下眼泪,网上最多的声音,还是大家对她们的肯定和为她们鼓劲,只要全力以赴,即使失败同样值得人们尊敬。
比赛场上,没有谁是“常胜将军”。对孩子而言,失败是成长路上的垫脚石,也是必须面对的人生。作为家长,不妨借奥运和孩子谈谈失败,让他们明白,能够奋勇争得胜利,就要能坦然接受失败。
在东京奥运赛场斩获两金两银的游泳运动员张雨霏,在女子100米蝶泳决赛获得银牌后依旧自信地表示:“哪怕我拿不了第一名,也不能让对手赢得轻松,一定要争一争,我可以输,但绝对不会认输。”这种敢打敢拼,直面挫折的拼搏精神,正是家长需要传递给孩子的。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奥运期间每天通过朋友圈分享各种奥运美图和感悟。细细观察一番,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金牌选手,她分享更多的,是大家并不熟悉的“生面孔”。
比如罗亚东。他在男子50公里竞走决赛只获得了28名。“罗亚东在比赛前20公里一直领先,但身体不适让他未能保持优势,最终以第28名收官,他在赛后表示,即便早已知晓无法取得好名次,但对于练了8年的项目,他不能用退赛结尾,‘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最后’。”吴蓉瑾说,希望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奥运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从竞技的看客变成运动的实践者。让他们明白坚持、努力、协作、团结的体育精神,也让他们懂得,在人生长河中,超越自我,就是胜利。
作者:王星
编辑:顾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