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暑期国内的疫情发展,可能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想象。截至目前,全国本土确诊病例已经连续19天出现上升,确诊病例人数超过了1100人,涉及16个省份,中高风险地区已经有156个,在8月13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面临短时间内多源多点发生疫情的复杂局面。
为何此次疫情蔓延如此广泛?
在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内疫情的全面控制,虽然偶有某些地区发生过局部的疫情,但总体上都在各地被及时控制,基本上没有进一步在其他地区形成扩散的情形发生,而此次的疫情形势,却比上半年的疫情更加复杂,不但扩散到了全国16个省份,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本土确诊的明确拐点,而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时间内,多个地区的疫情仍然可能会呈现上升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相信与以下几个原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此次引发疫情的主要毒株类型是德尔塔变体,这个变体传播性更强,感染人体后产生病毒载量也更大,导致了其传染给其他人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德尔塔毒株感染有合并慢病的老年人后,引发重症的风险也很高,在此次疫情扩散比较严重的扬州市,在已经报告的510例确诊病例中,目前重症患者有27例,还有14例危重症患者,这个比例可以说还是比较高的,值得我们警惕。
此次疫情形成多点扩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疫情发生地本身就呈现多源多点的特点。从南京机场出现疫情开始,到扩散至江苏本省扬州等,湖南张家界,常德等地的疫情,而除此之外,郑州又出现了院内感染的疫情问题,近期河南商丘在为患者核酸检测时,也发现了阳性患者,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没有隐匿未发现的新冠病毒感染阳性者,也是导致疫情存在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
疫情蔓延扩散,在短时间内形成多源多点的复杂情况,与暑期人员流动性增加,也有密切的关系,暑期是旅游旺季,人员密集聚集的情况,要更为普遍,而此时如果发生病毒的传播,病毒的扩散风险,特别是向外地扩散的风险,就更大。而这种人员流动大,人员聚集造成病毒传播的风险,也与部分人在疫情全面控制的形势下,对于个人防护的放松有一定关系。
新形势下,如何全面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病毒感染传播风险?
在这样的病毒传播性增强,国内疫情短时间内面临复杂局面的情况下,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应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病毒感染传播风险呢?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有关部门对戴口罩指引以及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防护指南进行了修订,并在近期发布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以及《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措施指南》(2021年8月版),结合两个指南的相关内容,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个人防护的问题,简单为大家解读一下。
在指南文件中,对于普通公众戴口罩的指引进行了修订,新指引中指出,除了在密闭场所内需要佩戴口罩,如果处于人口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对于这一点,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防疫措施,张家界剧场引发的疫情传播链就已经证明,在室外的剧场中,如果人员较为密集,同时又有新冠感染者,病毒就有可能形成传播。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已经完成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并不一定能够起到避免感染的作用,同样也应该遵循指引要求佩戴口罩。
新指引中还指出,建议公众家中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鼻炎不适,咳嗽,发热等症状时,到医院就诊时,佩戴高级别口罩,不但能够保护自己,还能够降低传播风险,保护他人。
在此次修订的新指南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包括了三类:
一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比如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要求工作期间应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病毒经物品、环境、人员传播的风险。
第二类重点职业人群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但包括了医护人员,也包括潜在接触污染物的保洁员,护工,化验室工作人员,水暖工等,要求工作中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而医院的保安、导医等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口罩。
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工作期间要求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口罩。
在指南中对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也做出了指导。指南指出,佩戴口罩应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压实,当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应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在跨区域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不使用时,应悬挂于通风、干燥、清洁处,佩戴口罩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口罩,外出时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或洁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应作为其他垃圾处理。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在新指南和新指引中,对于重点单位,重点场所等也进行了扩充和详细的防护指引要求,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总而言之,在新的疫情形势下,我们对于疫情防控的警惕性应该长期保持,积极接种疫苗的同时,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离,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少聚集,注意减少病毒从人、物品、环境形成传播感染的风险,都是非常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