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性格上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不再听父母的话,总是要顶嘴;从前喜欢呆在客厅与父母谈心,后来喜欢把自己整日关在房间,与世隔绝;把友谊看得比亲情还重要,不允许父母说自己朋友的坏话;性格变得异常敏感、易怒;在学校开始早恋、学习成绩下滑等。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些表现,说明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谈起青春期,许多人会将叛逆、顶嘴、大发雷霆、早恋等词汇与青春期的孩子交集在一起,青春期的孩子在一些父母的眼里,他们比任何一个阶段都更难以沟通,但有些父母则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关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化解青春期孩子内心产生的隔阂,与他们做到和睦相处。
孩子的青春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进入青春期,他们极力想要挣脱父母的枷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自尊的发展又与4个因素有关:
- 身材自尊:对自己身材不自信,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身材指指点点,这是导致情绪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 友情交往:作为孩子首要的社会支持,孩子情绪差也和友谊发展有关。
- 学习表现:影响孩子的信心和未来的职业。
- 家庭教育:负面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低自尊。
第一阶段(10-13岁)
青春期第一阶段的孩子主要的关系变化是从对家人的依赖转为对同伴的依赖。同伴关系作为青春期孩子的首要社会支撑,他们迫切需要从中寻找归属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被同龄的小伙伴认同、接纳,他们歌唱友谊万岁,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唯同伴是从,疏远父母。
第二阶段(14-15岁)
到了第二个阶段,孩子们对于群体的敏感度迅速下降,他们渴望独立、开始追求个性,他们倡导个性发展、疏远群体。
第三阶段(15-18岁)
到了第三个阶段,孩子开始脱离群体,内心懵懂,对异性产生好奇,开始发展情侣模式,
群体模式消失。
如果家长不了解青春期的这些特点,看着孩子从乖巧变成叛逆,确实是很难接受孩子产生的巨大变化。在父母眼里,孩子性格大变,一定是与他们交往的人脉有关,于是父母为了遏制孩子的突变,开始控制孩子的学习,限制孩子交友。
其实在青春期,友谊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一旦被同伴孤立、疏远,在需要朋友的时候没有朋友,会导致他们内心孤僻,产生焦虑,从而心情抑郁。
父母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脾气特别暴躁,有时甚至因为一句不痛不痒的玩笑话就会大动肝火,甚至是与别人产生肢体上的冲突。
这个时期的孩子需求一旦得不到父母的满足,便会向父母发脾气,大吵大闹。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许多事物都能让他们感到焦虑,包括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成绩的下滑、同伴之间的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比较脆弱,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而一旦无法从父母、同伴身上得到关爱,他们就会非常容易产生焦虑,其次才是学习与其他的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身心无法同步发展,极大的增加了青春期孩子得抑郁的几率,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对许多失去不感兴趣,平日里总是郁郁寡欢,没有一丝快乐可言。
内心时常感到莫名的伤感,从而觉得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冲动的孩子来说,在这个时期,一旦受到某些刺激,就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比如:自伤、自杀。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第一要则是保持冷静,试着接纳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也要比以往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帮助孩子控制情绪,更好地度过青春期。
一些父母习惯了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孩子沟通,命令孩子做事更是司空见惯,这类型的父母控制欲也极为强烈,非常容易与青春期的孩子产生矛盾,造成冲突。
建议:父母要学会委婉沟通,试着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孩子,和孩子说话时最好看着对方的眼睛,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接纳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心思敏感,自尊心也很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旦自尊心受挫,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父母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心目中始终是未成年人,所以他们自己做的决定,大多数都会遭到父母的否决,而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特别强烈,对于他们来说,渴望拿到选择权。
父母学会放手,尊重孩子做的每一个决定,如果孩子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父母可以适当引导,但是不要阻止,给孩子自己判断的机会。
总结:
尼扎米说过这么一句话:“青春期最容易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感情,而且是非常强烈的。”青春期的孩子情绪非常饱满,表达欲爆棚,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也盼望有人支撑他们的决定。
作为父母,我们的经验只能给孩子起引导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孩子的成长。在这个时期里,孩子认为自己才是主角,所以父母在这个阶段,不要过于强势,学会尊重孩子,给予信任,支持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