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59|回复: 0
收起左侧

观察|超十亿的大额融资不断,第三方健康服务赛道为何火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8-20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近段时间,与保险、医疗等紧密相关的第三方健康服务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动作不断。

今年8月,圆心科技宣布完成15亿元F轮融资,镁信健康宣布完成超20亿元C轮融资,思派健康则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主板上市。此前,数字化精准健康管理平台妙健康在6月底宣布与中国金茂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并披露金茂资本已于2020年底完成对其新一轮投资。

从金额上看,第三方健康服务公司动辄完成十几甚至几十亿元的融资,可见投资方对这一赛道的信心。与此同时,这些公司的融资节奏也较为高频。比如,圆心科技今年2月获得30亿元E轮融资后,在今年8月又宣布获得F轮融资;镁信健康此次超20亿元C轮融资前,曾在今年3月宣布完成10亿元B轮系列融资。

谈及融资的节奏,镁信健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资本市场,镁信每年都保持着一次到两次的融资,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可以说是按照既定的规划去往前推进。

“健康险赛道创新项目越来越火爆,行业大额融资频现,包括一些企业的上市动作,实际上都体现了在健康中国战略、医保控费政策和人们健康保障意识觉醒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资本看到了市场的发展前景,认可并相信这些成熟的创新模式能够持续创造价值,为行业带来降本提效,撬动更大市场的增长动能。”8月19日,妙健康首席医疗官罗晓斌博士向澎湃新闻如是说道。

目前,我国正逐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其他保障措施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而在国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健康保险则正在由以往的单一理赔支付向主动健康管理角色转变。这一角色的转变,也可以看做是打开了一大片市场。

在健康服务管理相关的市场中,涌现了不少以“连接器”作为自身定位的公司。思派健康聚焦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一方面为用户提供可信赖的健康医疗保障,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中长期控费方案。镁信健康则将自己定位为保险业和医药行业“连接器”,并聚焦商保支付,希望能解决谁给老百姓的看病买单这个问题。

思派健康副总经理陈明东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未来将是保险机构、药企、医院、第三方健康服务公司相互关联、多方优势互补的稳定关系。保险公司通过与药企进行药品谈判,合理控制药品价格,鼓励药品的研发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患者;与医疗机构进行服务价格谈判,提供给参保人合理价格的服务体系。

“无论是医院还是第三方健康服务公司通过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运用市场化机制补充医疗机构在健康服务上的短板。通过健康服务触及更多人向治未病迈进,有效缓解医院的治已病压力,降低保险公司赔付。”陈明东说。

健康服务的切入点还可以更为细化,比如专注于解决父母健康问题,为父母提供体检、健康管理到保险支付的一站式服务的善诊。善诊还将自己定义为“健康服务和风控的供应商”,并与不少保险机构保持着密切合作。善诊目前已完成了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而业内则有消息称善诊已完成了更新一轮的融资。

善诊创始人兼CEO吴竑兴曾向澎湃新闻表示,保险的“产品+服务”是近几年保险行业的主基调之一,健康服务本身为客户在检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多角度带来价值。但保险本身是一种相对低频的产品,客户往往只有在理赔、续保时才会和保险公司产生联系,致使客户黏性不高,而健康服务非常有效地增加了保司和客户的触点以便于后续运营。

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医疗机构,在许多业务线方面并没有办法做到“尽善尽美”,考虑到效率和成本后,也会选择放弃一些内容,转而交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业务上产生联系的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医药机构也会开始投资第三方健康服务公司。

张小栋告诉澎湃新闻,在镁信健康身上,股东除了是投资人,还深度扮演着业务合作伙伴的角色。镁信想在医药行业和保险行业间搭一个桥梁,但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这个时候,股东就显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镁信健康参与的惠民保业务中,其一大优势在于,与保险公司合作时,“有肌肉”的股东能给合作方一种确定性。

“妙健康投资方基本包括了保险、药企和地产,获得了阳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信资本、金茂资本等机构的投资,有的既是我们的股东,也是我们的合作方。”罗晓斌向澎湃新闻指出,妙健康的目的是通过线上服务和线下健康管理中心全场景覆盖,将AI与人工相结合的手段,基于动态的数据去给用户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服务,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方案和保险方案,降低用户的疾病风险,之后用户所需要涉及的医疗和药品需求,通过数据匹配进行智能分发,把“健、医、药、保”真正串联起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健康服务市场参与者众,融资的消息一轮接一轮,这也引起了一些从业者的担忧。

“第三方健康服务公司实际上已经相对意义上成为了一片红海。”有第三方健康服务公司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直言,行业同质化的现象正在慢慢显现,而市场实际上对于这一类公司的认知和定位并不清晰。与此同时,而这一类公司底层的运作逻辑和商业模式也有待时间的检验。

一些公司虽然获得了多轮融资,且纷纷计划上市,但在大规模“烧钱”之后如何提高盈利能力仍然是主要考虑的。烧钱占领市场的路子是否还能走得通?或者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丁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