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游记 2019年9月,我们初中同学群一行21人相聚岳阳,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中华名楼——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可俯瞰洞庭,前瞻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以及山西永济鹳雀楼(也有山东的蓬莱阁之说)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那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车行近一小时,大巴便到了岳阳楼景区。众人下车,只见仿古的景区大门正上方高悬一牌匾,上书“巴陵胜状”四个大字。大家兴致冲冲,购票进入景区大门。 顺道路西行,便到了五朝楼观。这里以青铜微缩铸造的形式,用1:4的比例重现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五座风格各异的岳阳楼。五楼四周,清水蜿蜒,楼倚碧水,动静结合,刚柔并济。 顺路继续前行,便来到诗词碑廊。碑廊宽约5米,长近百米。红柱缘瓦,飞阁流丹,檐牙高啄,古朴典雅,秀丽灵巧。碑廊分为领袖区、名人区等。碑廊第一块碑为开国领袖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一诗。整个碑廊的书法作品集真、草、隶、篆等多种流派于一廊。其中毛主席草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于石任的《重修岳阳楼》碑、祝允明、董其昌的手书《岳阳楼记》等都是书法中的极品。这些作品不是笔走龙蛇,大气磅礴;就是笔墨老辣,跌宕奇险。有的豪放纵逸,飞龙走凤;有的古拙雄强,沉稳浑噩;有的笔意流畅,畅快淋漓;有的行款疏朗,章法空灵。确实给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极高的艺术享受。特别是毛主席草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还有一谜待世人破解:原诗第六句是“老病有孤舟”,毛主席却书写成“老去有孤舟”,改动了一个字。对于这一字,有的说是笔误;有的说是毛主席有意为之,因为当时我国南方正在闹血吸虫病,主席此处改动,寓意将病去掉! 沿路继续西行,来到岳阳楼前的广场。驻足仰望,耸立在洞庭湖旁的岳阳楼,古朴雄伟,令人称赞。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三层飞檐四角,从下到上依次有龙、凤和祥云雕刻,寓意龙凤呈祥。岳阳楼作为四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和技能。而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进入岳阳楼底层,大厅悬挂着十二块由紫檀木拼接成的、刻《岳阳搂记》的雕屏,黑底金字,古朴典雅,行楷字体,气势恢弘。登上二楼,楼上的场景和一楼一模一样。但仔细观察厅中雕屏上的文字,发现岳阳楼记中的“乐”、“歌互”、“碧万”、“年”这些字处有修补的痕迹。据传:巴陵那时一个姓吴的知县,因想把雕屏据为己有,暗地里仿制了雕屏,并悄悄地把真雕屏用船运出。未曾想船行至君山,遭遇大风而翻,雕屏沉入湖底。若干年后,雕屏被渔民打捞出水。因打捞时不小心,损坏了雕屏上的几个字。现在所看到的修补痕迹,是那时的时任知县请人花了三年的功夫,精心临摹才补书上去的。登上岳阳楼顶楼,大厅悬挂着毛主席草书的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的雕屏。不少游客在雕屏前驻足凝视,仿佛是在缅怀这位旷世伟人。临窗远眺,但见洞庭湖水,水色天光,一碧万顷,波光粼粼,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气派非凡!不禁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而范仲淹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使人心旷神怡,物我两忘!游览后,大家在岳阳楼前合影,留下永恒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