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9|回复: 0
收起左侧

亲子间也存在“权利的游戏”:总想要掌控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8-30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一个“6岁孩子赌气要吃 100 个冰棍”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儿子不满只能每天玩1小时手机,和妈妈商量延长时间,反而被没收手机。
一气之下,儿子威胁母亲:那我就吃100根冰棍,冰死自己。
没想到,母亲不仅不急,还替他安排上了冰棍。
吃第一根的时候,儿子还有点得意,吃到第二根就开始犹豫,第三根时干脆崩溃大喊:“我是你亲生的吗?



亲子间也存在“权利的游戏”:总想要掌控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1.jpg




故事有趣好笑,评论下一片点赞,觉得妈妈一招制敌,彻底杜绝了孩子的威胁行为。
但是,这种方式真的有效吗?


亲子之间也存在“权力争夺”

视频中的妈妈和儿子,实际上是针对玩手机时长进行的一场权力争夺。
亲子间权力争夺是父母和孩子针对一件事都想取得控制权,却无暇思考事情的合理性。陷入权力之争的双方,潜意识都是想“赢”,想让对方顺自己的心意。于是“战争”愈演愈烈。
(1)权力争夺常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形式出现
《小欢喜》中,宋倩把控着女儿英子的一切,决定她的高考志愿、人生方向,爱好和时间,她自以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不过是对孩子人生的一场权力争夺。



亲子间也存在“权利的游戏”:总想要掌控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2.jpg




在这种无所不在的”爱”里,英子就像生活在封闭的鱼缸中,没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对妈妈的理解和心疼,让她一步步退让,交出了自己人生的决定权。
她越来越感到压抑,整夜失眠,心理趋于崩溃,甚至想用跳海来摆脱妈妈的控制。


(2)父母为了“赢”,忽视孩子的感受
泰国有位父亲,为了阻止儿子玩游戏,愤怒之下,把枪摔在儿子面前,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没想到儿子立马朝自己开了一枪,不可置信的父亲瘫倒在地,抱着儿子放声大哭。
父亲一心想让儿子屈服自己,想“赢”的冲动让他无暇他顾,把孩子当做要战胜的目标,失去理智,同样盛怒下的儿子在开枪一瞬,也是满心只顾“决不能被父亲吓住”。
亲子权力争夺,极端情形下,危害超乎想象!


亲子间权力争夺的影响

人和人的关系本来是平等的,但在权力争夺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变成了“控制”与“服从”
父母的想:“我供你吃喝学习,为什么不能管你?”,“如果不听我的,那么你就不能…”
父母客观上的强势地位,决定了依赖着他们的孩子,在每一次权力争夺中必然落败。
但是,父母的胜利,却是以孩子受伤为代价获得的:


(1)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孩子失去安全感
长期处于被控制状态的孩子,感觉不到爱和尊重,缺乏安全感,只能被动地服从。亲子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亲密感。


(2)权力争夺会让孩子放弃自主和思考
如果家长总是决定孩子的所有事项,孩子会觉得自己自己很弱小,很无力。一开始ta们还会尝试表达意见,后来就觉得“说什么都没有用”、“我的想法不重要”,形成习得性无助,一切都听父母的。


(3)叛逆心理加重
在亲子的权力争夺中,尽管孩子总是落败,但因为缺乏沟通,孩子不能理解父母制定规则的真正意义,只会表面服从,内心却更加叛逆,最后发展成父母说东,他必定朝西,习惯性地反对父母的一切,让亲子教育陷入僵局。


(4)孩子失去控制感
失去控制感,往往会让人觉得焦虑、无力。出于本能,孩子会尽力夺回控制权。
在《孩子:挑战》这本书里,鲁道夫·德雷克斯提到:孩子通过无意识的权力之争,获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父母“交易”的方式,甚至是“操控”父母的方式。
如果你觉得孩子会有故意激怒你的表现,不要觉得孩子是在和你作对,他们只是想拿回掌控感。有时,ta通过激怒父母来重新获得在关系里有掌控感的确定性。




如何避免亲子间的权力争夺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权力争夺的存在,避免权力凌驾(overpower)。
很多父母认为:我这样坚持,不过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遵守规则。
反思一下,当孩子对你提出的要求表示不认可时,你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对规则存在疑惑,需要你的解释和帮助,还是恼羞成怒,感觉自己的权威被挑战,想要教训孩子一顿。
如果是后者,你可能就是在对孩子进行权力凌驾。
比如开头提到的要吃100个冰激凌冰死自己的孩子,妈妈早知道孩子吃不下100根冰棍,所以用这方法回击孩子的抗议。但实际上,这件事的根本矛盾在于,孩子没有理解“为什么玩手机的时间要限定在1小时”。
尽管这一次孩子屈服了,但是他真的意识到长时间玩手机的危害了吗?
其次,在制定明确的规则后,赋权给孩子。
掌控感是对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决定事情发展的信念。掌控感会让人觉得踏实、确定。缺乏掌控感的人,会失去前进的内在动力。
当父母想要用强权决定一切时,就剥夺了孩子的掌控感。
想要让孩子获得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就要在学会在明确规则后“赋权”给孩子。
比如在学习时间,他可以选择先学语文还是先学数学。他可以选择休闲时间是出去跑步还是打游戏。
再其次,让孩子感觉到,规则是出于爱和保护,而不是控制。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到了情感引导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要求,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让孩子放心表达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然耐心解答。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排队玩滑梯、按座位号看电影,让孩子了解规则的意义。这样孩子从被动地服从规则到主动遵守规则、制定规则。
还可以和孩子讨论规则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让孩子有意识,要为规则舍弃一些东西,但这是自己的选择。



亲子间也存在“权利的游戏”:总想要掌控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3.jpg




最后,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要用积极回应代替自然反应。
山东有位小姑娘不想去上学,妈妈主动帮她请了假,建议她用这个时间去捡垃圾,结果不到两个小时,女孩就受不了了,哭着喊着要好好学习。
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觉得学习是苦差使,妈妈接纳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立马就驳斥孩子,并通过实际活动,让孩子意识到,很多事都比学习更苦更累,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避免亲子间的权力争夺,关键是父母要觉察到自己在关系中的“绝对性主导”,了解到孩子也需要掌控感,更多地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合作地完成对规则的遵守,而不是以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来混淆控制和引导。


- THE END -



· 作者:心理咨询师祝芸,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十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如果你有亲子、家庭沟通方面的困惑,我会用温暖自己的温度陪伴你,用成长自己的力量支持你。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