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5|回复: 0
收起左侧

道德与健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9-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0.882em] (摘自叶传林、张建国《道德的力量》,第二篇道德对个人的作用中第四节道德与健康。)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后指出:个人健康寿命的 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而取决于个人的因素中,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占据主要原因。
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健康和寿命具有正面促进作用,这一“德寿”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并成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仁者寿”的主张,认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名医孙志宏说,“德为福寿之本,若其刚恶不肯好德,柔弱而怠于修养,则祸及随之,而绝福寿根源矣。”
儒家认为人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是互相影响的。认为“圣贤必不害心疾”,即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患心理疾病的。《礼记·大学》中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认为人的德行有利于身体,心胸宽广自然身体康健。《论语·述而》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坦荡荡、胸中磊落,心态快乐平和;而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显得忧虑。快乐是人的长寿之道,德行修养到家,就能做到心胸宽广,大度容忍,始终保持乐观情绪。自古以来儒家就推崇“孔颜之乐”,提出“智者乐,仁者寿”、“仁者无忧”、“乐以忘忧”等命题,充分论述了儒家道德思想与心身健康的正相关。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提出“六然四看”养生法:“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中国人在寿命问题上有句俗谚叫“七十三,八十四”,认为这两个年龄是个坎儿。原因是圣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另一个圣人孟子活了八十四岁。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奔波劳碌,大部分时间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有时甚至要忍饥挨饿,然而他活了73岁,相当于春秋时期鲁国人平均寿命35岁的两倍。到了当代,同样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哲学家的长寿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90多岁都非常常见。北大哲学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岁以上的有十余人,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等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85岁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有22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数。他们平时的生活大都比较淡然,没有刻意养生,生活也很朴素,没有太多的特殊要求。有的甚至认为,吃饱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气。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长寿并不是他们刻意追求的,他们追求的是安身立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和从事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哲学家长寿的原因,在于哲学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很容易让人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灵。“所谓‘仁者寿’,研究哲学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无论是古圣贤还是现代哲人,正因为道德情操高人一等,心态平和中正,故能长寿。
致力于慈善事业的香港富豪,几乎无一例外都很高寿。田家炳先生享年99岁。36年间,他在大陆捐建300多所学校,花费数十亿港币,被人美誉“百校之父”。邵逸夫享年107岁。中国大地几乎无处不在的逸夫楼,是他留给民族最深远的福泽。享年93岁的余彭年,他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发起“光明行动”,免费为贫困人群提供白内障治疗。他把自己的数百亿资产全部捐献给了社会,至2015年,余彭年的光明计划已经让40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也许正因为看淡了财富,心怀高远,这些致力于慈善的富豪才能颐享天年。
值得褒扬的是,香港的慈善文化,深入骨髓。按人均GDP测算,它是世界上人均公益慈善捐款额最高的城市,每年有超过六成市民慈善捐款,香港人也被称为“世界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 香港人的共识是: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也是普通人的善行。一掷千金的巨富捐款,给慈善带来光环,但普通人一分一毛的水滴石穿是社会的最大根基。香港人均寿命排名全球第一,男性平均寿命达81.3岁,女性达87.3岁,固然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密不可分,但与这种人人慈善之心可能也不无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