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
“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也。惟真知爱青春者,乃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惟真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者,乃能具此种精神与气魄。”——李大钊的《青春》,发表在1916年的《新青年》第2卷第1号。当时振聋发聩,气吞万里。如今作为《觉醒时代》台词,依旧鞺鞺鞳鞳,言犹在耳。
从1982年站上大学讲台,笔者经历了以往全部36个教师节。如今,第37个教师节来临,回忆四十年教育的巨大变化,感触最大而不得不思考的是:怎样的教育才是“健康”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那个“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首先,笔者所谓的“健康”,是指身体的吃苦耐劳与心理的良知常在。而这个“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学历教育、技能教育。
可以说,我们如今正在经历着又一次“拨乱反正”。
从1977年9月决定恢复高考开始,中国教育已经从不正常的“病态”大步向着“健康”飞奔。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教育跟随其他行业一起踏上了时代的潮头。而教育理念的大改观,让大家生命里有了一段烙印深深的岁月。
可以说,第一次“拨乱反正”,政治意义是占首位的。当时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所以彼时的“健康”,在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意义更为鲜明。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2020年下半年至今,窃以为我们的教育再次到了“拨乱反正”的关口。只是这一次政治路线已经确定,重点到了技术层面与操作层面。
进入新世纪之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越来越响亮,辅以雷打不动的“高考指挥棒”,这才有学生作业压头、身体每况愈下、校内呐喊减负、校外如牛负重、早教风起云涌、补习此起彼伏、培训机构行情大涨的状态。而“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即语数外一般化的家长,就剑走偏锋,砸钱让孩子做“明星”、当“网红”,这才有“饭圈”涟漪般扩大,“娘炮”腰缠万贯的奇葩现象。
殊不知那种急功近利的“起跑线”理论,本身就是对于下一代的身心双重的摧残。而没有真正身心健康,则从学校到社会,都已经“输在起跑线”,并且随时可能继续输在新的“起跑线”上。
目前需要“中兴”的,恰恰是“国民教育”的理念。一个非常“民生”的问题是,学校的义务是什么?政府责任在哪里?社会又应该如何去做?不能时时事事处处、金钱时间学问都去“拼爹”。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将来是难有创造性与科学探究精神的。国家的未来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哪怕就是一个技术工人,只要有良知、有底线,健健康康,勤劳善良,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本文来自【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