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健康入秋 做好三防三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9-13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健康入秋 做好三防三养-1.jpg


立秋后,天气由炎热逐渐转为寒凉,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正是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的时刻。因此秋季养生以“收”为原则。

立秋“三防”

防暑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有时还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防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老年人对秋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相对较差,更应重视预防。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菊花、百合等煎水代茶饮,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之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法。

防感冒立秋后,昼夜温差大,人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初秋也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若不注意防护,孩子易出现发烧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表现。初秋夜晚已冷,不好好盖被子易导致腹泻、腹痛等。

立秋“三养”

中医理论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首先就是人体的生理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注意日常生活的调养,尤其是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进行的调摄。

饮食调养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健康入秋 做好三防三养-2.jpg


立秋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民间讲究“贴秋膘”,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暑气的消耗。但“贴秋膘”也要注意节制,不能天天大鱼大肉,过度滥补。

《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故立秋饮食应“少辛多酸”,酸味起到收敛肺气的作用,而辛辣则发散泻肺。平时应尽量少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白酒和膨化食品等,适当多食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敛肺。

中医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所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饮食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牛羊乳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还可以适当食用生地粥,具有滋阴润燥功效。小米、粳米等也应经常食用,以调养脾胃。

起居调养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情绪惆怅低落,所以在进入秋季时,要做到收敛神气,心态保持平和,使得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才不会被秋天的悲忧心态所伤,以避肃杀之气,得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健康入秋 做好三防三养-3.jpg


运动调养立秋之后,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选择一些平缓轻松的运动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初秋之际不要贪凉,注意随温度增减衣物。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