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二战的经典电影有许多,《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
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带我们重返战场,体会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深不可测。
而今天推荐的这部也是如此,作为一部二战电影,它仍然在拷问人的良知。
那么今天就来聊一部一票难求的冲奥片——
《波斯语课》
Persischstunden
这部片子曾经在北影节大放异彩。
还曾确认代表白俄罗斯竞逐第93届奥斯卡。
但奇怪的是,随后又被取消了。
那么这部豆瓣评分高至8.5的电影,为什么会被奥斯卡“退货”?
来,一起看看——
这是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
一个人为了活下去,编造出一门不存在的语言。
听上去很科幻,但却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情。
故事要从1942年的法国说起——
彼时的法国正处二战,大面积国土都被德国占领。
成批的犹太人被纳粹抓进了集中营,男主加勒就是其中一个。
在押送犹太人的军车上,所有人都神情凝重。
因为没人知道等待他们的即将是什么结果。
突然一名饥饿的男子打破了死寂。
他实在是太饿了,他苦苦哀求。
希望能用一本旧书换取一点口粮。
鸦雀无声中只有一个小伙接过了话。
他似乎是个爱书之人,犹豫了一会。
还是将自己仅剩下半块面包递了过去。
在那个性命不保的年代,旧书无异于一摞废纸。
加勒只是出于好心,分享了半块面包。
但谁也没想到,这样一摞废纸最后竟成了加勒的免死金牌。
终于,卡车在林中的河边停了下来。
一批又一批犹太人被赶下车,然后被德国兵无情射杀。
然而意外的是——
死人堆里突然有人爬起来,高喊着自己是个波斯人。
说着,他掏出了刚刚用面包换来的书。
上面写了几行波斯文字。
这个急中生智的男人就是加勒。
纳粹们一听波斯,突然收起了枪。
不是因为他们害怕波斯人,而是因为军营里有个悬赏——
一个德国军官正在四处寻找波斯人。
并用10个罐头作为奖励。
就这样,这个冒牌货被押回了集中营,上交给了上尉。
上尉名叫科赫,曾是一名厨师。
二战后他加入纳粹,可失散的兄弟却留在德黑兰。
梦想战后搬到德黑兰开一家餐馆。
学习波斯语无非是为在战争结束后有处可去。
但加勒根本不是什么波斯人。
压根也不会什么波斯语,怎么可能瞒得过?
说来也巧,科赫虽然想学波斯语,但根本没有一丁点波斯语的基础。
当一个东西,没有人能证明这是假的时候。
那么它就是真的,甚至比真的还真。
而加勒也因此保住了一条命,被分配到厨房干活。
白天在厨房帮忙,晚上教科赫波斯语。
听着简单,但对于加勒来说却是噩梦……
科赫长官命令加勒,每天要学4个单词。
看起来似乎不多,但一周就是24个,一个月就是96个,一年就是1152个……
战争要持续至少两年,这也就意味着——
加勒要无中生有,硬生生造出2304个词!
不仅如此,加勒还必须牢牢记住自己编造的每一个单词。
要比他的纳粹学生还要好,如若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可加勒每天都要在厨房干活干到深夜,根本就没有时间造词,这可怎么办?
就在他不知道要怎么继续下去的时候,
一个契机让他看到了一份人员名单。
这是一份集中营里被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单。
每送来一批新人,文秘就会将这些人名记载到名单上。
当其中有人死了,或者被送走,被毒杀,他们的名字就会被划去。
这些拗口的名字给了加勒无限的灵感。
他决定将这些名字作为词根,作为字典,作为自己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而上尉在加勒丰富的词汇量面前,渐渐放下了戒心,直到完全信任。
然而科赫并不是什么善人。
他像只老狐狸一样随时试探加勒是否在耍花招。
让他每天都徘徊在生死线旁——
这天晚上,科赫突然要求,今晚要学四十个单词。
四十个,是平时学习量的10倍!
加勒没有预料到这临时的命令,也没有准备充分,只好硬着头皮上。
因为失误,他将一个名字重复使用了两次。
这瞬间招来了上尉的怀疑,被上尉打得半死,差点葬送了自己的小命。
但在加勒被折磨的只剩一口气的时候。
他在潜意识里居然将编造的波斯语脱口而出。
而这又在关键时刻打消了纳粹的疑虑。
整个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让人看了心怦怦直跳。
只可惜加勒刚刚死里逃生,又听闻了一个噩耗——
集中营中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那么加勒能否得救?科赫又是否会发现真相?
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至此为止,电影上半部分完全是猫鼠游戏的情节。
加勒是卑微的囚徒也是老师。
科赫是谦逊的学生,但也能随时杀死自己的老师。
虽说本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但越看到最后越难以相信其真实性。
因为整个故事,过于荒诞,也过于讽刺——
你敢相信,一个犹太人竟然用犹太人的名字作为单词。
教了纳粹一年多所谓的“波斯语”!
本片的导演非常善于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激化矛盾、触发悬念。
让观众全程高度紧张,仿佛自己就是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加勒。
即便有诸多不足,《波斯语课》也依然值得一看。
因为当加勒在战后将2840个受害犹太人名字一一念出的时候,
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
关注公众号:外卖购物大联盟,大家一起领券赚翻返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