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宝贝在他们不开心时能够立马告诉他们原因,立马止住哭泣,更不希望他们摔东西、搞破坏,但却一直找不到方法,难以让孩子们的情绪快速收住,回到平静甚至愉悦的状态。
【案例】 4岁,男孩,特别爱发脾气,不喜欢和父母表达发脾气的原因。小时候妈妈还愿意哄一哄,稍微大了一点之后哄都哄不动了,一不开心就哼唧唧地去摔手头的东西,有时候爷爷来帮忙,他也不给面子,朝每个人身上发火。等他心情好的时候和他说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他又表现得什么都懂。但下次遇到不顺心的事,还是一点就着。
显然这个四岁的宝贝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有一些距离,但其实培养起自家宝贝的情绪管理能力,并没有那么困难。
第一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陪伴
当孩子的情绪出现崩溃,伴随着大哭大闹的时候,一般家长的直接反映要么就是很恼火、要么就是很心疼,赶忙就和孩子开始密集的语言沟通,甚至偶尔还会强行让孩子住嘴别哭。
其实如果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些大的举动,就变成了孩子的失控传染给了我们。身为大人我们虽然在生活里也会有觉得情绪绷不住的时候,但在面对孩子简单的小情绪时,我们能够掌控得住,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地去解决。
一般,我们要先询问孩子:“宝贝你是伤心了还是难过呀?”
孩子们如果处在情绪爆发的高潮,往往也不会给予太准确的回答。但作为家长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孩子的情绪很糟糕。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用平缓的语气继续跟我们的宝贝交流,要给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比如可以说,“妈妈看你现在心情好像蛮不好的,是需要妈妈在这里陪陪你,还是你自己一个人安静一会儿,妈妈去做自己的事情呢?”
孩子哭闹的时候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那个让他们爆炸的情绪点。可能他们会觉得你能照顾到他们,因此需要你短暂的陪伴;当然也有可能这件事本来就和父母一点关系都没有,家长留在原地可能反倒多说无益。
此时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是最恰当的选择。
第二步:留与不留都要少言语
孩子们会在了解爸妈提出的询问后,给出他们的反馈。
如果孩子在口头上很明确表达了“要陪伴”或者“不要陪伴”,那么家长会很容易就能判断。但有时候他们哭得正起劲,嘴巴都不愿意开一下,我们怎么去判断呢?
其实孩子们下意识的肢体动作是很灵敏的,如果他们闭口不说,但爸爸妈妈起身的时候,又忍不住来拖一下、拽一下的,那就说明还是需要陪伴的。但如果他们自己哭得确实很忘我,家长走开了也没有一点挽留的意思,那么父母还是先去做一会儿自己的事情就好。
父母如果让孩子一个人在冷静,记得一定不要太关注孩子每一秒的变化,大可把这段时间留给自己,完成下自己其他的事情,等到孩子不哭不闹了再回去和他进行第三步的教育就好。
孩子如果让爸爸妈妈陪自己熬过这段情绪爆发的时间,那么爸爸妈妈也一定要注意,不管小宝贝怎么眼泪鼻涕、可怜巴巴地来缠着大人,家长都要尽可能安安静静地陪伴,不要说太多话,也不要做什么动作,就安静地坐在一边就好,这就足够了。
让孩子自己先消化一下自我的情绪,并且想办法去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如果始终需要家长们的言语或者肢体安慰来消解情绪的话,孩子就永远学不好情绪管理了。
第三步:帮助孩子复盘,多次练习好用的情绪管理法
当孩子哭累了,或者想通了些之后,他们往往就会变得平静甚至返回愉悦的状态,此时家长可以正式和孩子开启双向的沟通。
父母当然首先要和此刻情绪正好的宝贝说一句“心情变得棒棒的了,是不是感觉好多了?”有的宝贝可能还会傲娇地回你一句“妈妈我就是哭够了、哭累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帮助孩子去回顾,刚刚他们那么难过、痛苦的时候,他们自己是怎么克服过来的。
有的宝贝可能记得遇到问题要深呼吸保持冷静,靠着呼吸的节奏让自己的内心平缓了许多。有的宝贝则按捺不住手脚,从这个伤心地跑到了另一个房间,跑动了一会儿后觉得压力有些释放了。有的宝贝会去找到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抱着心仪的玩具诉诉苦。有的宝贝则是一刻不停在表达自己为什么这么难过,说到后来自己也慢慢释放了心声,负担变轻了。
其实对于每个宝贝来说,他们最先想到的方法或许就是他们能够用得上的最好的情绪排解方法。简单帮他们复盘一下,然后细心地提醒他们,“下次遇到不开心的情绪时,也要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平复下来”。
当然,家长们也可以在日常当中,进行一个简单的扮演游戏。比如家长说“我现在不开心了,宝贝你说我该怎么办呀”。然后小宝贝就能罗列出自己觉得有用的方法帮助妈妈。几次训练之后,这些情绪管理的小技巧肯定就能活学活用了。
不忍耐,也不爆发,用合理的方法去疏导。情绪自我消化、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辈子都用得上的,而在孩子情绪多发的年纪就掌握起来,对于他们未来处理大大小小的情绪波动,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赶快按照上面的三个步骤,带着宝贝们培养起来吧!
当然,想知道更多的伙伴可以学习这套课程:《管教孩子的26个心理学方法》!
提醒您:前几节课是免费试听的,可以直接点击下方链接,进去学习,一定会大有收获哦!
另外,每天早上六点半润芝老师会在直播间为你解答育儿问题、分享育儿干货,记得准时守护,不见不散!#中国式家庭教育##果姨妈育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