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艺术电影,大家率先想到的是什么?
上世纪西欧“作者导演”们拍的大闷片?类型化电影叙事之外的纯自我表达?过分强调形式、淡化故事逻辑的作品?显然,这些都是对艺术电影的一些误解。
9月27日下午,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关心故事,关心人——艺术电影的初心与使命”主题论坛上,导演、编剧、电影学者、制片公司代表以及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以下简称“全国艺联”)的相关负责人,就未来中国艺术电影创作、发行,艺术电影理论的拓展、创新等问题,做了深入交流。
要自我表达,也要类型化创作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李秀磊在开场致辞中,提及本届北影节的作用:“促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其中,“分众”一词,可视为当下注重国产艺术电影创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不同于大众文化强调的普适性、面面俱到的审美逻辑,分众文化强调一种独异性、“一对一”的审美模式。由此,艺术电影与商业类型片被抬至同等重要的地位。于是,电影创作者、宣传者,需针对不同圈层受众,对作品精打细磨。
李秀磊
分众文化使得一些小众艺术电影被更多影迷所关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云霄之上》,便以诗性电影美学语言,讲述了战争年代中的一次军事行动。
论坛上,《云霄之上》的导演刘智海从“诗性与电影”“电影与形式”“电影与叙事”三个方面,为诗性电影这一概念注入新思路。新脉络的梳理,亦体现出电影美学研究需立足中国本土思想,并结合“融画入影”的跨领域艺术概念加以发散。
从中国魏晋山水诗里天人合一的时空情境,挖掘中国诗性电影新符号,是刘智海一直强调的观点。此外,“有限与无尽的时空观”“影像的留白”“可见与不可见性”等概念的提出,无一不体现了中国画的美学素养。
刘智海
然而,分众化表达并不是说艺术电影只需呆在象牙塔内曲高和寡,类型化叙事仍很重要。曾为《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等多部优秀电影创作剧本的编剧张冀,进行了题为“如何用类型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旨演讲。
在张冀看来,要想讲好一个故事,创作者“首先要扎根本土,其次是面向世界。”这便回到论坛中“关心人”的表述,即创作者对于真实生活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与呈现。正如当下vlog(视频网络日志)大火,其暗藏观众对他者真实生活的好奇以及同理心的追求。
观察生活后,便需依附类型化叙事进行创作。张冀用一组生动比喻说出类型化创作的重要意义:“类型化就像火锅里的汤底,是基础。本土化的内容、真实的生活犹如入锅的食材。”但强调类型,并非遏制创作者的激情。感性、理性相融合,主观、客观相促进,才是健康的创作思维。
张冀
主观创作不能丢,制片思维也得有
聚焦生活中的人,是艺术电影的创作重点,这就需要对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内在精神加以考量。
导演李云波认为,导演在创作上可能较为主观,很难改变自己的固有认知。而制片人则稍显克制,对市场方向、故事逻辑有所把控。
近期,李云波执导的电影《珍珠》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影院上映。相比于其前作《呼吸正常》《无名狂》,李云波此次立足生活,拍了一部地道正宗的广州粤语片,并以女性生活困境贯穿始终,不少观众就片中“催婚”的情节产生共鸣。
李云波
同时,艺术电影也需考虑市场诉求,切不可盲目创作。艺术与商业这两个概念,显然不是对立的。
导演、制片人廖希提醒青年电影创作者,想好自己的内容,再投入制作:“如果你的内容必须用电影的形式来呈现,那么才要去拍摄。毕竟,电影属于工业化领域,涉及金钱收益,所以导演最好有商业思维。”
同时,廖希也从受众角度,给艺术电影支招:“商业片看的是视效、娱乐、刺激,而艺术片受众多追求一种精神层面的思考,这是艺术片从业者需要把握的。”
廖希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西欧艺术片的表达较为私密,难道他们就不用考虑商业收益吗?
对此,和观映像创始人白凌雁解释道:“欧洲文艺片每年产量都很大,并不是所有的文艺片都能赚钱,但他们有基金会作保障。这样一来,便会减少创作者在资金方面的顾虑,从而全身心投入创作中。”
白凌雁
除了创作者外,一些老牌公司在购片方面,也需对商业与艺术两种元素加以制衡。
索尼影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廖旭翎便介绍了索尼旗下不同厂标对不同类型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情况:“哥伦比亚负责《蜘蛛侠》《毒液》此类商业视效大片,银幕宝石则专门拍惊悚类型片。此前,索尼经典影业出品了艺术电影《被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反响不错。”
拿《被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举例,上映两个月时,票房已超3000万,在今年前八个月进口片中票房排名列第13位。这一成绩对艺术电影而言,已相当可观。至此,就不得不提及促成本片在国内上映的全国艺联。
廖旭翎
五年艺联,任重道远
下个月,全国艺联将迎来成立五周年的日子。在此次论坛上,全国艺联从内容供给、平台搭建、渠道运营、观众培育和市场开拓等五大方面进行总结,并重点回顾全国艺联成立五年来的发展运营情况。
实际上,艺术电影放映工作恰恰成了疫情期间电影院线的一盏明灯。根据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的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始终保持平均50%的上座率。而在其他城市,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放映等大师影展活动平均上座率达85.6%。同时,由艺联放映的《掬水月在手》,成为2020年票房排名第三的院线上映纪录片。
多项成绩印证了孙向辉的那句话:“在市场大盘冷缩的情况下,艺术电影持续为观众带来温暖。同时,艺术电影观众有着更高的黏性和稳定性,构成院线观影人群的中坚力量。”
孙向辉
论坛上,还提到一则趣闻。漫威影业曾提出与全国艺联合作的要求,想走全国艺联的专向放映。一些商业大片,其内里带有一丝文艺片的气质。这种合作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有些好莱坞电影从人物性格入手,渐渐带入情节,这种叙事策略跟西欧艺术片的做法相类似。
但在孙向辉看来,艺术电影体系的良性循环仍是当务之急。毕竟,国内艺术电影发展面临一些困境。首先是一些艺术片导演“形式至上”,国产电影创作与观众需求相脱节;其次,专线发行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一些导演既想要全国艺联专线放映这个突破口,又想在全线(全国影院)放映。
对此,孙向辉认为还得从自身找原因,加强全国艺联的品牌认知,树立行业信心。
艺术与商业,自我表达与类型框架,本不该是对立的两组概念。在艺术探索中回归生活,在美学实验后挖掘人性,在尊重艺术家个体表达的同时,遵循市场机制,才是中国艺术电影稳健发展的良方。
【文/何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