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阿德勒心理学影响,开始不断关注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书籍,不过阿德勒本人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在此便不再推荐,因其部分理论受历史时代影响,所以小稀在这里更多分享的是其理论的发展以及其他优秀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或家庭心理学著作。
一、自阿德勒理论发展而来的“正面管教”理论
1.鲁道夫·德雷克斯《孩子:挑战》、《父母:挑战》
可能大家对鲁道夫·德雷克斯不是很熟悉,他在维也纳便跟随阿德勒学习,后来到了芝加哥,创办北美阿德勒心理学会,其理论思想也成为现在“正面管教”的理论实践来源。大家去读《正面管教》会发现与《孩子:挑战》的内容非常相似。
自由必然与规则相伴,没有规则,就不会有自由。要帮助我们的孩子发展出人生成功的性格和能力,我们眼下应该改变已经过时的强权方式,建立基于自由与规范责任之上的新方式和秩序。我们不能再强迫孩子绝对顺从,而应用激发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主动遵循应有的规则。——鲁道夫·德雷克斯《孩子:挑战》
这个社会要求我们走向平等,但是在家庭当中却总是存在着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利用“这都是为了你好”等等情感绑架孩子。我们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总是忘记了如何去学会尊重他人,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家长的自负有时候会让孩子与我们越走越远,代购不断加深,这些都让我们不禁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我们在家庭当中该如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来引导孩子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雷克斯结合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对家庭心理分析感兴趣的完全可以阅读。
2.简·尼尔森《跟阿德勒学正向教养:解决日常教养问题1001种方法》
很多家长在看完《正面管教》之后肯定有所疑惑:理论我懂了,可是我究竟该如何实践?如何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到底该不该使用惩罚方式?如何对待家庭序列不同的孩子?(尤其是如今的三胎政策)相信读完这本书之后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包含正面管教所具备的27种态度以及92种日常大小事件,详细解说了正面管教的概念以及实际执行方法,深度分析了问题行为背后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列举各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带来的后续影响。如果对正面管教理论感兴趣,这本书不容错过。
其中以问答形式为有困难的父母做出解答,包括:
- 当孩子在超市里发脾气、耍赖,父母该怎么办?
- 孩子们不吃晚餐、晚上不睡觉、早上拒绝起床时,父母们又该怎么办?
- 当祖父母溺爱孙辈时,父母该如何拿捏自己的教养风格?
- 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父母应该给零花钱吗?
- 该帮孩子请保姆吗?适当的分离是必要的吗?
- 孩子总爱顶嘴,父母们该如何以身作则?
- 帮孩子洗澡宛如噩梦,叫他们洗澡总是一拖再拖,进了澡盆又不想出来。如何是好?
- 孩子要求拥有一支手机,父母该答应吗?
- 该如何安排与孩子共同出游的旅行假期?
3.安-克莱尔·克兰迪恩《图解孩子的失控小剧场》
这本书是临床心理学家与插画师合作完成,以心理学知识与正面管教出发,解析日常生活中最常上演的35种孩子失控的状况,以清晰的步骤呈现教养原则与方法,搭配幽默的插图,让父母能够找到亲子对话的关键所在,以更好地灵活使用。
配合上面所提到的《跟阿德勒学正向教养:解决日常教养问题1001种方法》、《孩子:挑战》以及《正面管教》等书籍,学以致用,将其理论贯通。最重要的是:书本只是书本,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还需要将其与自己的孩子情况对应起来,而不能生搬硬套,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其他心理学著作
1.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这本书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人际关系,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如果大家对于菲利帕·佩里的理论感兴趣,也可以去BBC听一下The Truth about Children Who Lie(《儿童说谎的真相》)她在里面便讲到:
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接收到非常复杂的信息——一方面他们被告知不要说谎,一方面看到父母一直在说谎,而且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菲利帕·佩里
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父母很多时候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保留了很多原有家庭的陋习,但是既然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我们可以选择去改变,这当然是需要毅力且痛苦的,但是一旦改变,受益的将会是自己和孩子。
2.托马斯·A.哈里斯《我好,你好》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是伯恩倡导的一种精神疗法,认为人在生命中头几年形成的信念或者看法,这些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一生人一生的思想和感觉。而沟通分析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我好-你好”。
- 什么叫“我好”?意思是仅仅因为我出生于这个世界,我就有权利拥有我的生命及我可能在生活中获得的幸福;
- 什么叫“你好”?意思是我知道其他任何人拥有与我同样的权利。
认为自己和他人皆处于"好"的心理地位(即"我好-你好"),是个体通往幸福、满足以及良好关系的重要途径。在本书中,美国精神病学家托马斯·A. 哈里斯向世界宣告: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可以实现一种真正的"我好-你好"的态度。同时,他也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结合众多人际互动案例,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开启潜能、改变人生。
父母在交错沟通中相互争斗,孩子被扔在一边独自面对遇到的各种麻烦。即使父母关注到孩子,他们通常也无力提供足够的帮助,确保孩子可以平静地度过家庭的解体,而眼泪和屈辱大大增强孩子"我不好"的信念。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孩子面对人生中其他重大的压力事件时,如果能帮助孩子意识到他们拥有一个"成人",孩子才可将自己从过去生活的混乱中解脱出来,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并在一片情绪丛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我好,你好》
3.帕特里克·阿夫纳拉《倾听时刻》
帕特里克·阿夫纳拉(Patrick Avrane,1946— )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精神病医生,作家,法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协会(SPF)前任主席,他长年从事儿童心理障碍治疗,有多部相关理论著作,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可能会有不解:为什么我们要去看心理治疗师的书,我们又不是心理治疗师。其实心理治疗师与家长的工作有很多相似处,这本书是一部由诸多儿童精神分析的实例构成的精神分析作品,字里行间穿插了精神分析师醍醐灌顶般的专业分析。案例涉及的症状有儿童焦虑、强迫、抑郁、多动等,看着治疗师一步步引出孩子内心的想法,其实这也是父母可以学习的地方:孩子究竟在想什么?
我们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就像温尼科特对伊罗做的解释:“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爱你本来的样子,爱你自出生时就有的样子。”我想这就是最本质的爱吧。
4.格雷格·卢金诺夫《娇惯的心灵》
《娇惯的心灵》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作者抽丝剥茧,回答了“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对于任何一位关注教育、青少年心理,以及互联网一代的读者都值得一读。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鸡娃”教育看似没问题,实际上漏洞百出。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能够带着积极的心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能够享受到人类先进知识、科技成果,同样也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部分贡献。
孩童们,如同许多复杂系统,是反脆弱的。他们的电脑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输入,才能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如免疫系统,孩子们必需面对挑战和压力,否则他们就没办法成长,长成为坚强的成年人,游刃有余地同身边的人和观念打交道,即便这会挑战他们的信念和道德观。 安全主义把安全请上了神坛——着迷于消除威胁,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臆想的,最终发展到不可做任何妥协的地步,即便有其他实用和道德因素的要求,大人们也不愿做合理的取舍。安全注意是对年轻人的一种剥夺,他们因此失去的,恰是反脆弱的心灵所需要的经验。越保护,越脆弱,越焦虑,动辄视自己自己为受害者。——《娇惯的心灵》
5.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这是一本让我们了解早期记忆影响的书籍,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命风格)的根源以及最简单的表现形式都会如实反映在记忆中”,所以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的童年,因为这是其价值观塑造的时刻,错过这段时间,可能会需要用一辈子来弥补:而这正是说有些人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来弥补童年的创伤。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放这本书在这里,是希望父母们能够重视孩子早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塑造,不断学习,引导孩子学习,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
三、几本似乎有些题外话的书
1.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或许幼稚园里不教认字是对的,急什么呢?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现在,20个孩子从ABCD一块儿出发,抢先认了字的孩子,大概有两三个吧,反而坐在教室里发呆。其他的小伙伴们叽叽喳喳兴奋地发现字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受到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影响,进入到了过劳时代,这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他们被推着往前走,很多孩子陷入迷茫——他们不懂学习的价值、不明白为何学习。其实,我一直不清楚,“急什么呢?”人生漫长,为何要让孩子也陷入内卷,或许过于理想化,但我想为人父母者也会如此吧。
2.皇甫军伟《家·长:如何引领孩子内心成长》
本书稿是著名教育专家皇甫军伟关于家庭教育的课堂实录,真实再现了皇甫军伟对家庭教育现状的剖析,并指出解决之道,即如何引领孩子内心成长,从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来帮助孩子。书稿强调,家庭成员应注重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伦理和秩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强大的内心。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养护好孩子的心性,养护好孩子对真善美的感受和体认,引导好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和把握。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有两个问题:
- “这个唯一的,独特的生命,我要以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拿什么,去唤醒他生命的真、善、美?”
- “这个唯一的,伟大的生命,我要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在哪里,才能带他走向他此生最伟大的天赋使命?”
如果无法解答,那便去读一读这本《家·长》吧,相信我们能在里面找到答案。
这里是热爱分享知识的小稀,喜欢我的内容的话欢迎关注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