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侨报网讯】2019年,美国作家辛迪·詹金斯(Cindy Marie Jenkins)因丈夫工作变动迁居北京。这位在中国生活2年的母亲对中国的家庭生活充满好奇。詹金斯10月18日在“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网站撰文,讲述她眼中美中育儿文化的差异。文章摘编如下:
图为旅华美国作家辛迪·詹金斯(Cindy Marie Jenkins)。(图片来源:辛迪·詹金斯推特)
自2019年我与丈夫和两个孩子迁居北京以来,我便阅读了所有我能读到的关于中国家庭生活的文章和书籍。除书本内容外,我也亲身体验了美中两国家长在育儿方面的不同。
中国长辈乐于传授育儿经验
首先,中国的老年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小辈传授他们的育儿经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源于中国人对老人的尊重,也由于许多年长的家庭成员曾参与孙辈的日常抚养。
当妈妈们带孩子在公园玩耍,不论天气如何,不管孩子们如何穿着,老人们都会提出,这些衣服不适合在这个温度穿。我与他们虽然有语言障碍,但他们表达的建议我很明白。
相比之下,同样的情境在美国发生,身边的陌生人若觉得孩子的穿着不妥,他们更有可能只是投来奇怪思维目光,而非直接说出他们的想法。陌生人会更加信任你,知道孩子自己明白什么时候需要穿连帽衫,什么时候不需要。
中国孩子至少会说两种语言
在中国学校里,英语是必修课,一些孩子早在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英语。我们不认识的孩子喜欢在操场上和我们聊天,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练习英语。
相反,我的儿子没有请教授普通话的家庭教师,这让儿子的中国老师十分震惊。我们原以为,儿子在双语学校上一节专门的普通话课程足矣。也正因如此,儿子经常在学业上落后于其他同学。于是,他开始主动学习,跟上进度。
图为旅华美国作家辛迪·詹金斯一家在北京环球影城游玩。(图片来源:辛迪·詹金斯推特)
中国父母育儿不需完全靠自己
我的一位华裔朋友起初无法接受一种现代的育儿方式——雇佣月嫂,由她担负产后保姆和厨师的职责。那时,在我看来,这种育儿方式也太过奢侈,尤其是在女性员工享有4个月带薪产假的情况下。
然而,当看到我的中国朋友的月嫂对其生产百般照料后,我意识到,我的育儿过程是多么精疲力竭。我陷入了美国的思维定式,认为父母非包揽全部育儿责任不可。
家庭中一旦有了月嫂,“阿姨”这个称呼便会变得稀松平常——阿姨可以是管家、保姆、厨师、宠物照看者、代购员等诸多角色,满足家庭的各类需要。
尽管如此,对于在家办公的我来说,全职月嫂并不是必须的。然而,我意识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穿行,并学习当地语言实属不易,我开始明白雇佣兼职“阿姨”的优点——“阿姨”知道哪家超市更实惠,还会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普通话,同时减轻我的精神负担。
中国孩子除虱用“剃头大法”
当我的孩子外出游玩后长了虱子时,我根本找不到治疗方法,医生也无法提供帮助。那时,中国家长告诉我,他们会把孩子的头发剃光,或者让他们留在家里,直到虱子除去。
于是我们居家几周,反复洗头和梳头。经我在家长微信群中多次请托,一位澳大利亚大使馆的朋友终于带给我一瓶急需的洗发水。
后来,我从北京一家医院了解到,去除虱子治疗方法主要是手动除虱和使用治疗洗发水,剃头,或使用电梳。
虽然我们仍以美国父母的育儿观教养孩子,但我们希望孩子们明白,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好的。我们希望他们保持开放的思维,接受新思想,尊重他人,敢于冒险。
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令我的家庭融入了中国的育儿观,我们将会如此践行。(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