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16|回复: 0
收起左侧

优秀的战争电影,是让历史的细节重新闪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10-26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灵犀

电影《长津湖》上映以来,不断高企的除了票房数字,更有大众对于那一段历史的关注热情。

《血战长津湖》《决战朝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等从中外不同视角记述长津湖战役的书籍重新进入读者的视野,阅读平台上的很多留言都写在电影上映之后;

在最能代表热点话题风向标的自媒体、公众号和视频、音频平台上,长津湖成为一个热词,不少相关文章的点击量都迅速达到了10万+,一条长津湖战役穿插尖刀连连长讲述战场亲历的短视频,光点赞数就超过了10万;

“知乎”等鼓励网友“不懂就问”等网站,在影片上映之后,迅速成为与长津湖相关的各种问题的集结地。有一些问题关注宏大的历史背景: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到底有多惨烈? “穿插七连”有没有原型?更多的问题生发于电影未及言说的部分和一闪而过的瞬间:为什么《长津湖》里没有出现朝鲜军民?为什么志愿军不等棉衣准备好就出发?

大众的考据热情,首先来自影片题材的陌生感与新鲜感。长津湖之战堪称抗美援朝战争的拐点,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其惨烈程度更是超出双方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技术的较量,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成为“钢少气多战胜钢多气少”的经典战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场战役,过去在影视作品中很少表现,因此相比于因为一部《上甘岭》而深入人心的上甘岭战役,民间对长津湖战役远远没有形成固定认知,以至于很多人知道大名鼎鼎的杨根思,却不知道他就是牺牲于长津湖战役。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需要不断的回访,但是这种回访不会自动发生,而是需要一定的激发,好的影视作品正是为大众认知历史提供了重要契机。《长津湖》上映以来,能够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很大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在叙事策略、工业水准和影像呈现上,最大可能地使用了与当代观众审美趋向相契合的手段,发挥了通俗文艺接近大众的功能,在激发大众普遍性情感共鸣的同时,更引发了大众普遍性的知识渴求。

正是在大量自发的考据过程中,越来越多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细节被挖掘出来。比如,尽管影片中的上海老兵梅生是虚构的,但长津湖战役中有一支与上海有着深厚渊源的部队是真的;尽管影片中美军向冰雕连敬礼的历史真实性存疑,但冰雕连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史密斯坐着直升机巡视战场,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现。网友在《决战朝鲜》一书中发现正好有一段与此形成呼应:史密斯错了,十万来自中国江南水乡的将士忍受着非人的痛苦,每天靠几个冻得石头一样的土豆充饥,脚踏一层薄薄的胶底鞋,身穿一层空空的棉袄——许多人甚至是身着夏季单衣。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士靠着坚强的信念和无比的意志趴在零下四十五摄氏度的雪原中,冻得和雪一样白的双手紧紧握住手中的钢枪,随时准备给史密斯和巴尔致命一击!

当然,并不是所有关于历史细节的探求都能获得明确的答案并且获得广泛共识。比如影片中出现的机枪打飞机、志愿军用英语骗过了美军、丢个手榴弹就能把坦克炸了等等,很多人质疑这些情节的真实性,但也有人找到史料对此做出证明。对于这样一种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编剧之一王乙涵的观点是:虽然暂时谁也不能说服谁,但考据和辩论能够拓展影视作品的欣赏维度,也让相关历史被更多人关注。

借助《长津湖》这样具有广泛传播度和影响力的电影,那些几乎被时间湮灭的历史细节被重新打捞,在全民性的探寻中重新闪耀光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隔着半个多世纪回望那一段历史,人们除了仍然津津乐道于这一场奇迹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更因为受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感召而热泪盈眶。历史就这样再度成为镌刻进亿万人民心中的记忆,并且转化成对民族认同和国家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每一代人都需要属于自己的战争电影。(灵犀)

来源: 文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