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广末凉子主演,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高分电影《入殓师》4K修复版于院线进行重映。
▲《入殓师》中国引进版海报
这是一部被很多人反复观看的电影,影片围绕入殓师这个特殊职业展开,通过点滴细节,展现了对生死、亲情、工作、人生的深刻思考,流露出治愈人心的力量。
▲入殓师又叫做葬仪师,为死者还原未死之状态,整修面容和身体,尽可能还原完整面容和身体,最后将死者纳入棺中的职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部被列为人生必看之一的经典电影。
#1 “死亡”题材与色情导演
《入殓师》是一部不介意任何剧透的“剧情片”,实为佳作。
就像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里,死亡早已是一切铺陈后的谜底,成为不断被探寻的主题。然而,死后的世界尚不可追问,死亡体验也绝非能轻易获得,使得这虽是每个人必经的一步,文艺创作者却很难加工描摹。
于是,多数作品将视角移至身前的生命体验,和去世后亲朋的追忆怀念,用“平遗憾,慰生人”的表达方式展示主人公的点滴经历,引发观众的共鸣。
▲《入殓师》剧照
人一生的经历不能被简单地归类,专攻特定类型片的导演并不适合处理“死亡”题材。
不过,《入殓师》的导演泷野洋二郎是个“杂家”。
他从执导色情电影入行,5年内产出20多部作品,获得“粉红片天才”的称号;个人首部非成人电影《不要滑稽杂志!》获得当年报知电影奖的最佳影片奖,助他跻身主流电影界,继而尝试了爱情喜剧、警匪动作等类型;通过奇幻历史片《阴阳师》和时代片《壬生义士传》,他赢得大众和学院派的认可。
▲泷野洋二郎
泷野洋二郎的导演风格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起来,无论是历史时代的大背景,还是青春爱情的小题材,他的作品都着重刻画人物的成长过程,深入生活的细节,在个性和特色中寻找普世的情感体验。
如此造就了复杂细腻的生命经验交织成的《入殓师》,达到导演风格、作品思想和观众观感的和谐。
#2 剧情简介
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饰)本是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却因乐团解散而失业,梦想落空又面临经济压力,便和妻子美香(广末凉子 饰)离开东京返回乡下的旧居。
大悟的母亲于两年前去世,父亲在他幼时离家。大悟一方面憎恨父亲抛家弃子的行为,却还保留着他多年前送给自己的大石头,通过石头的纹路,还记得当时父亲无言中向他传递的信息。
赋闲在家的大悟看到报纸上的招聘广告,误会NK代理公司是家旅行社,上门应征才从公司唯一的职员那里得知,这份工作就是“入殓师”:为尸体做清洁、化妆等仪式,准备后续火化。
惊诧迟疑的大悟异常顺利地通过了老板佐佐木生荣(山崎努饰)的面试,只询问了工作意愿便付了高额现金作为预支工资。别无选择的大悟决定先上工,暂且向妻子隐瞒了真实情况,任由她误会自己找到了和以前一样拉大提琴的工作。
▲社长为大悟揭晓工作内容
转行做“入殓师”的头份差事就困难重重,大悟陪同老板处理一位老妇人的遗体,由于其死在家中两星期才被发现,现场的气味让他作呕,腐烂的肉体更让他备受视觉冲击。
回家之前为了瞒住妻子,特意到小时候常去的澡堂泡温泉,试图清洁身上残留的气味。
无奈工作时的见闻实在印象深刻,以至于厨房里的生鸡肉都能让大悟联想到冰冷的尸体,他崩溃地抱住妻子的身体,渴求触摸温暖生动的身躯,驱散死亡带来的阴影。
时间久了,大悟逐渐适应并接受了自己的职业。
他独立完成了多份工作,像帮助他人踏上最后的旅程一样,充满关怀和尊重:遵循死者生前的习惯,为她涂上常用的口红,像往常一样明媚动人;完成老太太的执念,入棺时身着少女时期的长筒袜,在孙女的注视中离开;在充满欢笑的葬礼上,大悟任由家眷们围坐在男人身旁,依次将唇印附在他脸上。
死者家属总对大悟的细致与温和充满感激,但在社会上他却因从事死人工作而受到排斥。
当妻子发现一份大悟扮演尸体的入殓教学视频,立刻要求大悟放弃这份工作,并返回了东京的娘家;儿时的同学知晓了大悟的工作状况,不希望他再和自己的家人来往。
但此时的大悟已体会到“入殓师”这份工作的庄严与温柔,不仅和老板配合得更加默契,还时常谈起自己个人的经历。
入殓的过程并不总是顺利,也有难缠的家属和一触即发的家庭矛盾,逝者的遗憾成为亲人的执念,亲人的执念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
短短的入殓仪式让大悟察觉人生百态,飞鸟游鱼,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用力地活着,明知终点是死亡,依旧在寒来暑往的四季轮回中坚持向生。
他将对生命深重的感情,化为大提琴的弦音,在春田的田埂上,在旱季的河水边,对着稻草和水鸟自由地演奏。曾经成为大提琴手的梦想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大悟也不再为生计拉琴,而是用生命感悟为自然生灵奏乐。
▲大悟在山坡上拉琴
已有身孕的妻子回到家里,不久就得知澡堂老板娘去世的消息,平常多受人照顾的她和丈夫一同前往入殓仪式。
大悟在妻子和朋友面前为尸身做清洁、化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细致的手法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尊重,被死亡仪式的庄严肃穆感动的妻子也终于不再要求大悟另找工作。
能坦然送走逝者的大悟没有料到,自己会亲手送别30年未见的父亲。
对父亲的面孔毫无印象的他还在犹疑,却因原派的丧葬工人粗暴对待尸体而震怒,于是坚持亲自为父亲的遗体入殓。
发现父亲临死手中还紧抓着自己当年回赠给他的石头,儿时的回忆和父亲的面庞终于清晰,原来彼此都无法忘怀那段共同的回忆。完成入殓仪式后,大悟轻轻地把石头放到妻子隆起的腹部,爱和生的希望便继续往下一代传承。
#3 暗含心思的温和与幽默
死亡主题天然带有沉重的气氛,《入殓师》保留了庄重肃穆的态度,还有意以温和体面的方式表达。
从直观画面来看,电影的色调并不明朗:能见度较低的环境很少有直射光源,室内外的光线对比不明显,给人连贯一致的感觉,让场景的转换不显得突兀,契合流水般叙事的需要,一生的故事在多个场景中串联起来。
影片有大量室内空间的镜头,其中人物的服装和家具布置都多用清灰、深绿和木棕色,和背景的植物及外景的河流田野融为一体,人在画面里的行为就像在自然中的动作一样,呈现朴实柔和的观感。
▲电影截图
这种平和舒缓的风格还体现在镜头调度上,室外多用固定镜头,以大悟的主观视角对准天空的飞鸟,河水里的游鱼,风吹过的春天田野......在静态的视点中呈现动态的景物,让观众代入大悟的视角,在开阔的景象中舒缓死亡的悲抑,凝视大千世界里生命的痕迹。
过肩中景运用在室内的入殓仪式上,大悟肃穆的表情,细致的处理手法,以及对坐的家属情态都囊括其中,客观视角就像观众的我们,在一场送葬仪式上屏息凝神,细细观察入殓师的动作,暗暗琢磨身边人的想法。
影片穿插的一些小幽默更显得轻松活泼,一开头的入殓仪式上,大悟清洁女装的遗体却摸到了男性生殖器,入殓师和家属面面相觑,尴尬窘迫的微妙气氛让人忍俊不禁。
以身体作为笑料的桥段还出现在大悟做入殓教学的“遗体模特”上,他在下手不知轻重的示范人前挤眉弄眼,努力保持尸体般的僵硬,特写镜头却展示了不停抽动的眼角和翕张的鼻孔,用夸张的动作弱化死亡的凝重氛围,在电影中呈现传统话剧般的观感,让观众得以短暂地抽离。
▲准备扮成“尸体”的大悟
而直接使大悟破防的那第一具腐烂尸体从未在镜头中出现,使电影画面保持一贯的温和,明亮整洁的丧葬环境或许不符合真实的社会情况,但至少在影片中表达一种体面的态度。
大悟行云流水般的入殓手法仿佛艺术展示,亲朋参与一次现场后便能接受他的职业,以及大悟和父亲30多年后阴阳两隔的和解,即使都有电影安排的痕迹,也能被温和体面地接受。
#4 剧场之外
自2008年上映到今年重映,《入殓师》在中国的讨论度一直很高,入选“豆瓣电影TOP250”不仅仅代表影片出色的质量,还有观众的喜爱度。相契合的文化内涵,和以“美”为主导的表现手法让《入殓师》在中国获得成功。
《入殓师》虽以“死亡”为主题,却没有正面表现“死”,反而以“生”的过程作为全片的叙述重心。
没有一个画面对准生命结束的瞬间,无论痛苦还是轻松,都没有给观众展示消逝的那一刻;也没有任何表现葬礼之后的场景,甚至家人的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感叹都不提及,这使得“死”在影片中的呈现是已经“被处理”的状态,让体面温和的画面降低观影的心理预设。
同时填充大量生者日常生活的场景,煮火锅、吃炸鸡、拉大提琴、泡温泉......相比直言“死”的可畏,选择以“生”的美好唤起观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大悟和妻子饮酒
这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契合,《论语》先进篇记载:季路问孔子有关生死之事,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重视的是“生”,强调在现世生命中种种价值的实践,处理死亡事宜仍以现世的考量为准绳。
在 《孝经?丧亲》中提到,子女为亲人办理丧事以尽孝心,但仍需“不以死伤生”,体现儒家以现世生命为重的观念,倡导对生命的珍视。
同时,根据青木新门自传《纳棺夫日记》改编的《入殓师》去除了原作的宗教色彩,将书中“佛教冥想”和“宗教将生死连接”的核心含义淡化,在影片展示多种文化背景下的葬礼场景,使得原书作者不满的改编却恰恰适应了中国观众的宗教文化接受度。
其实,日本并无“入殓师”这一特定职业,影片中描绘的“入殓仪式”也极为少见,大多是交由医院或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代理,且与遗体打交道的人通常会受到“不洁”的歧视。
类似的工作性质在中国也存在,2019年凤凰秀《冷暖人生》系列纪录片中的《接尸人》就讲述了一个殡仪馆司机王亮的故事。
主角王亮的人生经历比大悟更曲折,辍学、当兵、下岗再就业后专职开殡仪车搬运遗体。他载过凶杀案的受害者、车祸的遇难人、反目的兄弟和空巢自杀的老人,最不忍遇到年幼的孩子。
殡仪车司机和“入殓师”一样,护送逝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途,留下体面温和的背影,给予生者平安幸福的祝福。
若说《入殓师》上映前还有题材导致票房不高的顾虑,首映5周达到票房榜第3名的成绩证明了相关作品的市场,2021年“以死写生”、治愈生者的韩国剧集《我是遗物整理师》再度回应人生和死亡的话题,通过遗物探寻逝者生前的故事,同样向观众表达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主旨。
电影《入殓师》对于死亡的展现突出“美”,和“生”的美好相呼应。这份美是静态的,虽然失去了原本的生机,但在入殓师的手下模仿“生”,选取的自然是最动人的情态。
入殓师面前的遗体就像艺术品的原材料,经过复杂精细的处理,带着爱和温柔完成逝者最后的表现。
然而,这份“美”之所以能被欣赏,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可操控的”,是符合生人审美标准的。这也让不常谈论“死”的人能运用自己其他的生命经验,把“死”的仪式类比茶道或插花艺术,以更温和的方式融入生活。
不过,《入殓师》也没有放过对“死”本身的思考。在NK代理公司的大堂,并排摆放着三具棺材,材料雕饰分三个等级,价格也成倍递加。
职员向大悟解释,三具棺材在焚烧时没有任何不同,死者躺下的感受也无从得知,完全是亲属凭借自身财力和孝心选择,没想到一生中买过的最后一件物品,却不是依照自己心愿来办的。
好在,这份无奈很快就被下一个镜头切换,就像我们现在的人生,能期待未来还有不断的美好和快乐,来完成“生”的积极明朗。就有更多的勇气和坦然,去接受一切可能的结局。
文 | 罗千屹
编辑 | Skyla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