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必要拍第四部吗?
这是诸多观众对于《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疑问。
其实首款预告中的一个场景,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答案是,有理由继续拍。
这个场景具有一定的信息量,那就是基努·里维斯饰演的尼奥,在电梯里面抬头看向头顶的镜子,而其他人无一例外,都在低头玩着电子设备。
这至少透露了三点。
第一,重启后的矩阵,或者是之前的矩阵一直在随时间演化,不再是1999年,而是去到了21世纪20年代前后;
第二,导演拉娜·沃卓斯基要表达的主题,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矩阵经过前三部的进化,对人类的控制得到了加强。
以至于我们不禁重新要问,矩阵到底是什么?
仅仅是一个模拟程序吗?
这需要回到导演的创作初衷。
如今对于三部曲有着太多的解读,这是好事,因为足够经典才被人不断解读。
有的人说这是一则寓言,警示人类世界有可能会随着科技进步变成电影那样;
有的人说这是在讲人工智能进化的故事,人类只是在帮助机器生命进化而已;
有人说这是上升到了哲学,探讨了虚拟与真实,选择与因果等高深的议题。
但这也是问题所在。
太多的解读,淹没了导演最初的设想。
很多观众早已忘记,甚至从未得知,但拉娜·沃卓斯基没有忘记。
尤其是在社会的发展并未因《黑客帝国》系列而有所改变的时候。
她就有理由再一次用电影发声,再一次给出警示。
提醒观众“矩阵”就存在于现实之中。
了解《黑客帝国》系列实际上是对法国哲学家让·波德里亚著作及理论的致敬。在第一部中就出现了让·波德里亚1981年的著作《仿象与拟真》,这是导演的一个提示,另外,后面的一个关键性角色,被设定成法国人,也不是随性而为的。
没错,像让·波德里亚那样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批判虚无的消费社会。
这才是沃卓斯基姐妹的初衷。
矩阵,完全可以看作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商品符号,媒介信息,以及各种多姿多彩的娱乐等等。
让·波德里亚提出,消费是实现社会控制的一种有力因素。
而在他的“类像理论”,指出人类目前所在的时代,就是一种被代码所主宰的模式。
当虚拟的信息取代了亲眼所见的现实,不就是像电影里描述的一样,人类接受的信息被数字信号模拟了吗?
事实是,有多少人见到网络上的信息就信以为真?
又有多少人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虚拟的信号所蒙骗?
更可怕的是。
越来越多的商品也是虚拟的。
你以为你花费了生命里的宝贵时间,赚来了金钱,进行了消费行为,谁知道那只是资本家为了控制你,而制造的虚拟产物。
你,就是资本家的电池;
就像电影中,人类成了机器人的电池。
有些观众一直以来纠结机器把人类变成电池是否合理,导演也一直没有说清。但如果把两者的关系比作是控制方和被控制方,那就豁然开朗了。
控制方通过虚拟喜好控制被控制方,因为被控制方是有利可图的。
机器仅仅想要人类身上的电吗?
这问题本质上就是,资本势力仅仅是想要消费者身上的钱吗?
带着这个问题再重新回到第二部和第三部,再结合让·波德里亚的著作,或许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理解。
那么《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一个功能可能就是一种提醒,以及帮助人们,重新找回原来那个方向去理解。
尼奥是救世主,他的出现是有原因的。
当观众跟随着他的冒险,一起去怀疑世界的真伪,不就是一种拯救。
当我们的现实世界仍然陷入了被一种“虚拟”所无形操控的时候,他就有了重新出现的理由。
预告中,诸多三部曲中的经典元素重现,而尼奥失去了记忆,他也需要和观众一起,重新去质疑世界,找回“真实”。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电影不会有当年那么惊艳。
无论预告怎么展示炫酷的动作场面,到了如今这个时代,早已经是观众习以为常的爆米花罢了。
也就是说,就算拉娜·沃卓斯基知道要表达什么,她也要面临商业与艺术的权衡。
这本质上还是一部商业片。
真正困难的地方其实不是如何避免落入贩卖情怀的圈套,而是如何在商业片的语境下,表达出她想要诉说和批判的主题哲思。
用一部新电影去告诉观众,《黑客帝国》系列,其实要讲的事情并不科幻,只是延续了《搏击俱乐部》和《楚门的世界》的内核,而这一切并未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过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