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古称房陵、房州,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县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流放文化、忠孝文化、诗经文化、修仙文化交相辉映,影响深远,其中尤以修仙文化广为流传、引人入胜。
《舆地纪胜》记载,九室山,城西四十里,一名九宝,又名烂柯。山下有九室,唐置九室宫,山峦层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天风清冷,为房域幽丽最奇处。山多仙迹,南数里有仙宫寺,宋陈希夷修炼于此,石基犹存。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房县城西四十里,曾经是房县佛教和道教中心,寺庙道观林立,较著名的龙泉寺、破岩寺、鸡鸣寺、西大寺(大佛寺?)、天佛寺、白岩、三洞子等佛教建筑均集中在这一带。鼎盛时期,据说有三百余人在此处修炼仙术,盛名远播。
寻访名胜
九室山在什么地方?现状如何? 据笔者查询,现存的关于“九室山”方面的资料寥寥无几,且语焉不详,留下了诸多疑问。2021年11月6日,笔者带着疑问,踏上了寻访之旅。 房县军店镇易沟村是大山深处的一个行政村,山高林密、溪水潺潺,风景奇幽。笔者做过测试,从县城出发向西到军店易沟村(原石家坡村)距离为19.1公里,基本和史料记载的城西35里的方位距离吻合。 此次寻访,笔者吸取了上次满山乱撞,无果而终的教训,找到了石家坡村的一位当地村民作为向导。向导姓丁,七十余岁,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对本村的历史典故、古建遗迹了如指掌,且热心健谈。 现在的石家坡村委会已名存实亡,原址之上新建了一家油茶加工合作社。可能是建厂所需,从山下到山上,有一条宽约3.5米的水泥路联通,驱车畅通无阻。
向导说,自己在这里生活了六七十年,从来没有听说过“九室山”的名字,这让笔者困惑不已。难道九室山根本不存在?还是另有所指?据向导介绍,离此地五六里地的白岩、三洞子古已有之,且有佛教建筑。 通往白岩、三洞子的原本是一条山间小路,因人迹罕至,现杂草丛生、灌木林立,早已难以辨识,无法通行。向导手持砍刀(农村砍柴用具),一路披荆斩棘,徒手开出了一条通道。
三洞子
三洞子,其实就是三个人工开凿的石屋。石屋所处的岩壁,笔直陡峭,如墙如堂。石屋内原来供奉有各种神像,现已不存。通往三洞子的是一条开凿的羊肠小道,无遮无挡,面临万丈深渊,往下俯瞰,壁立千仞、林木森然,摄魂夺魄。“山峦层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天风清冷,为房域幽丽最奇处。”如果引用史料记载的描述语句,简直十分贴切。
白岩
白岩,和三洞子同处一山,各居一方。三洞子在山的南面、白岩在山的北面。和三洞子的险峻相似,白岩的路面临深渊,狭窄崎岖。白岩所处山石皆为白色,且向东突出,形似鹰嘴。岩石中部,长宽各有丈余,平坦如砥,形似长方形的电影幕布。岩壁山绘有五尊佛教彩色画像,其中中间三尊较大,饰以莲花宝座,另外两尊分侍两旁。画像线条流畅、形象饱满。但因时间久远,风吹日晒,颜色略显斑驳。据说,该壁画绘于唐代。
遗址传说
向导介绍,据口口相传,志公和尚(刘志公)曾在此修炼,此地方圆五里,有寺庙五座:龙泉寺、破岩寺、鸡鸣寺、西大寺(大佛寺)、天佛寺,神话传说更是俯地皆是。 龙泉寺。龙泉寺遗址在白岩对面山上约二里。山上有一泉,旱时不涸,涝时不溢。干旱时节,附近村民即组织“淘井”,瞬时雷声滚滚,风雨即至。因祈雨异常灵验,故在此建寺并命名“龙泉寺”。 破岩寺。破岩寺名称源自破岩。传说,昔日二郎神杨戟和志公和尚斗法,志公施展仙术,身影飘忽不定。杨戟手持神弓,搭上神箭,往志公和尚的身影射去,不中。神箭威力无比,将一巨石射穿,且一分为二。现破岩在三洞子下面,两个山岩相互对峙,中间仅有一人宽的缝隙。岩壁直立陡峭,如刀砍斧劈。后有人据此在破岩谷底空旷处建破岩寺,现破岩寺已不存,遗址上已建加工厂。经查,《房县志》中仅有志公岩而无破岩之说,当地民间有破岩而无志公岩之说。追溯破岩和破岩寺的来历,均和志公和尚的传说密切相关。笔者据此推断,破岩就是志公岩。 月池。月池在三洞子前面的山梁上。据说,山梁原有一泓清泉,白天低头观看水面,漫天星辰、历历在目,异常神奇。六十年代,石家坡村开始种植油茶树,月池被填。现在举目所至,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油茶树。 西大寺。笔者怀疑西大寺就是大佛寺,因为当地地名即为大寺。据说大佛寺因寺内供奉一尊大佛像而得名。现遗址在白岩背后约3公里处,仅剩一块三亩见方凹陷下去的地面。
仙山何在
九室山,据史料记载,山下有九室,故名。但据向导介绍,并经笔者走访,附近村民从来没有听说过“九室山”的名字。那么九室山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白岩和三洞子所在的山就是九室山,理由如下。 岩洞数量接近。确定“九室山”的位置,最直接的证据无疑是找到九个岩洞。目前,可以确定的岩洞有七个:一是三洞子,据岩壁开凿的三个岩洞。二是三板墙,据说在破岩附近,有一岩洞,洞内有泥土夯筑的三间房子,故称“三版墙”或“三间房”。三是无名洞,三洞子下面,据说有一岩洞,能容纳百余人。四是白岩。白岩正上方,据说有一岩洞,内供奉有神像,可惜从岩下无法窥测。五是佛洞,白岩附近。其他两个岩洞,相信就在附近。 地形地貌相似。《舆地纪胜》记载,九室山,城西四十里,一名九宝,又名烂柯。山下有九室,唐置九室宫,山峦层叠,如墙如堂。穿云蹑蹬而上,古木苍翠,天风清冷,为房域幽丽最奇处。三洞子所处的位置,和史料中记载的地形地貌高度一致,可以说是形神具备。白岩、三洞子所在的山,高耸入云、俊秀异常。同时,根据清同治时期绘制的房县地图显示,九室山的形状完全和白岩如出一辙,都是高耸如云,形似鹰嘴,向东倾斜突出,特征十分明显。
官方民间称谓各异。既然白岩、三洞子古已有之,盛名远播,但它们所处的山峰为何没名没姓?这显然不合常理。正因为白岩和三洞子声名显赫,编写志书时认为此山无名颇为不妥,所以山下有九室命名为“九室山”从而载入县志。而民间对白岩和三洞子的称呼已约定成俗,并不认可官方“九室山”的说法,从而沿用至今。这是一种推测,但符合常理。
综上,笔者认为白岩和三洞子所在的山,就是古代房县的宗教文化中心“九室山”,破岩就是志公岩。同时,笔者期待并且相信,房县军店镇易沟村白岩、三洞子(九室山)等人文名胜必将走进大众视野、惊艳世界,重现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