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74|回复: 0
收起左侧

楚郧健康·案说心理|孩子怪异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在诉说痛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12-26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郧健康·案说心理|
孩子怪异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在诉说痛苦
——从生活细节中发现孩子自杀及暴力倾向
(贾斯炜:心理咨询师、法学教授、作家)
人们的自杀及暴力倾向,往往是在童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但这些倾向往往又是以变形的方式出现的,因此很难被发现。所以,摆在父母面前重中之重的任务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甄别孩子的“怪异行为”,对这些行为只要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疏导,早纠正,就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快乐顺遂地成长打下了基础。
寒假又到了,父母孩子之间有两个月的整块相处时间。这些整块时间对父母来说是发现孩子问题,处理孩子问题的一个难得机会。
很多孩子的怪异行为,其实是因为学习压力没有办法消解,创伤没有得到及时平抚,潜意识调动“死本能”的结果。
今天在这里摘取三个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心理咨询过程中,从三个孩子细小行为分析出自杀及暴力倾向的深层次心理问题,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典型案例。
现在写出来,希望对社会、对学校,特别是对家长有所裨益。
走危险路
妈妈陈述:儿子三年级了,一直高兴不起来。在刚刚上二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就向她反映说是儿子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不走桥,要爬到过沟管道上走,走河道时,不从路上,一定要走坎边上等危险的地方。
开始家人觉得小孩子调皮,只是好玩而已,就没有放在心上,随便交待一下孩子注意安全了事。
三年级开学那天,儿子上学时又爬上了过河管道,放学时再次走了坎边上,不小心掉了下去,把小拇指搞骨折了。
虽然家长和老师都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及安全教育,但手指好后他还是这样的,怎么危险怎么走。所以班主任建议他们给孩子做一下心理咨询。
我追问她家庭及孩子童年的情况,得到的答复是她和丈夫小时候都没有读多少书,他们是在施工队上认识的,后来自己组织人马,带了个施工队,当起了小老板。虽然现在家庭生活还可以,但看到人家读书人就很是羡慕,希望孩子将来能像人家一样坐办公室。
孩子上学前非常机灵、可爱,又特别听话,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孩子搞什么危险的事情。
上学后他们对孩子学习管得非常严格,经常教育孩子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可能坐办公室。孩子成绩一旦不理想,他们都很生气,说这样下去将来只有做苦力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时常愁眉苦脸,言语减少。
孩子诉说:他也想学习好,也努力过,但是没有办法提升。
我追问他为什么要走危险的路时,得到的答复是他也不知道。
心理分析: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使孩子压力过大。担心学习不好真的像父母所言将来只能做苦力,但又没有办法使自己达到不做苦力的理想成绩。所以为了将来不做苦力,为了不受父母眼前的压力,只有用结束生命的办法使自己将来不做苦力,同时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现实压力。
因为没有习得自杀的办法,所以潜意识指令孩子,用这种唾手可得的危险的方法结束自己生命。所以就有了专门走危险路的行为。
心理辅导:父母从自己的一个小快乐入手,告诉孩子他们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很满足,并且要一以贯之地向孩子输入。
同时,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学习,考试成绩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像父母一样会快乐、会生活。
目前情况:父母坚持不懈地执行快乐第一的原则,孩子慢慢地恢复了幼年的快乐,成绩慢慢提升,到现在没有发生过原来的危险行为。
玩打火机
妈妈陈述:孩子今年二年级,一年级上学后不久,不知道什么原因喜欢上了玩他爸爸的打火机,经常藏到他们两口子的房间里面玩。他们发现后觉得没有啥子,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慢慢地发现孩子常常拿着打着的打火机在他们床周围转,还是没有引起他们特别的注意,只是交待不要在床上和床边玩就算了。
有一天发现他们寝室冒烟,立即打开房门,发现孩子在他们床边烧了一张废纸,于是教育一番玩火的危险后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然而,后来多次周末他们上班,回来后发现床边有烧过东西的痕迹。孩子开始不承认,后来找到了点没有烧完纸屑,孩子才勉强承认了,也表示改正。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停止过这种行为。
为了安全起见,暑假只好把他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本来一个暑假没有玩火,想到可能孩子早就忘掉了。
上二年级的第一个周末,让孩子和邻居姐姐在一起玩,但总是觉得不放心,因此妈妈中途回家看看,见邻居姐姐在楼下和小朋友们玩,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一问,得知她的孩子刚才说回家喝点水。
妈妈回家敲门,孩子不开,她只好自己将门打开,孩子一脸惊恐,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儿,就是回家喝点水。
妈妈到他们寝室里发现床上被子中间鼓了个包,掀开一看里面多大一堆纸屑,打火机也在纸屑的旁边。
他们觉得孩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所以来咨询一下。
我追问孩子的幼年及他们对孩子学习的要求时,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两口子虽然都是大学生,但双方父母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婆家工人家庭,自己家农民家庭,父亲将近七十了还在打工。所以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特别是上学后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饭前孩子完成的作业必须完成了才能吃饭,晚上必须把所有的功课都完成了才能睡觉,往往是作业做到凌晨。
他们两口子也一直保持着“一致教育”原则,也就是对待孩子夫妻二人要一个口气,一个行为,不得有任何一个,任何一次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让步。孩子学习有问题时,特别是丈夫,时常对孩子动手。
孩子诉说:爸妈除了让他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经常给他另外加一些,他经常上课就瞌睡,实在是没有办法,做不完了爸爸也会打他,做错了爸爸也会打他。他不知道怎么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爱,得到快乐,觉得爸爸、妈妈本身就是来折磨他的。
我问他为什么要在爸爸、妈妈房间玩火,这次是不是想点燃爸爸、妈妈的床,得到的答复是不知道啥原因,只是不这样搞就着急。
心理分析:父母害怕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沦落成没有文化,靠出卖劳力生存的人,所以让孩子拼命地学习。而自己又缺乏得力的使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同时在孩子学习上又无止境地加码,孩子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时又必然得到体罚。所以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是没有爱的,自己只是父母的学习工具而已。因此认为,只有消灭掉父母,自己才能得到幸福。所以潜意识里将电视上或者听说的火灾情形搬过来用于消灭自己的父母。
心理辅导:停止给孩子增加作业,不论孩子是否完成作业,只要到了应该休息的时间必须让孩子休息,并且不予指责。但,凡是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了或者正确率提高的情况下,必须立即予以肯定并同时实施适度奖励。
目前情况:半年来孩子作业速度及正确率明显提高,很少有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偶尔玩一下打火机也是只发生在大人身边。
投掷灰包
妈妈陈述:孩子现在四年级了,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也很少和同学们交往,拒绝参加学校、班级的任何活动。
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喜欢抓一把灰土在建筑物下面撒,他们一直觉得孩子是好玩,就没有管他。到了上学后这种行为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一发而不可收拾,到处找灰土,甚至是不正常回家吃饭也要找到灰土撒了才安心。
从三年级开始还收集灰土,遇到下雪天了备用,回到老家了一定要把他爷爷家的草木灰装些回来。
这么大的孩子了,现在经常把灰土用纸包着向建筑物一扔爬到地上高喊“嘣”,好多人认为孩子精神有问题。
我观察后,见孩子与同龄人相比身材明显矮小一些,但觉得精神很正常,便问及孩子幼年的事情。
母亲回忆起了很多问题,但只有一样我觉得应该是孩子现在问题的原因:因为孩子嘴大一点,上幼儿园时小朋友们叫他“大嘴巴”,他回家哭着给父母说了以后,父母只是给他淡淡地说:“大男子汉哪儿那么多事?”
上学后同学们说他什么时,如果有人不知道说的谁,追问时,同学们往往会说:“大嘴小猴儿。”
孩子诉说:小时候的事情他没有印象,但现在人们说他“大嘴小猴儿”时他很多时候都想把他们统统消灭掉。
我追问孩子为什么要玩灰包时,得到的答复是看到电视上战争片,炸弹把房屋掀倒,把人炸飞的场景他很兴奋,好像自己也是个英雄一样。
心理分析:嘴大一点身材矮小一点本身不是什么事情,但幼年时小朋友叫他唯一一个人为“大嘴巴”时,他一定知道“大嘴巴”必然不好,幼小的心灵必然受到创伤,虽然不能记住幼年的事情,但这个创伤却固着下来了。
后来同学们称他为“大嘴小猴儿”更是明显地嘲弄和侮辱,所以孩子想到了报复。因为采取爆炸的方法既能彰显自己的英雄气概,又能最大程度的对敌人进行杀伤,因为不是一个两个人这样叫他,所以对孩子来说是社会这样嘲弄他,侮辱他。所以他的报复目标就成了社会。
心理辅导:孩子父母将班主任引荐给了我,我与班主任沟通,商量及时发现孩子特别是帮助别人的问题,维护集体名誉的问题,无论是大小好事,还是别人做坏事时,他没有做,别人嘲弄、侮辱人时他没有参与也要公开予以表扬。
总之,凡是孩子进步的事情都要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告诉同学们这种行为才是“好孩子”。
目前情况: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孩子很快与同学们融为了一体,学习成绩明显上升,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活动,当上了班上的体育委员。再没有发生过扔灰包的事件了。
二0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市府路1号
楚郧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法律事务有限公司。
电话:0719-8682896、13872801780。
qq:729887056;微信:jsw7238760。
地址:十堰市茅箭区市府路1号万象国际城2单元603室。
机构首席心理咨询师简介
贾斯炜:心理咨询师(中科院资质,师从曲鹞奇老师),法学教授(师从冀甲午老师),作家(湖北省作协会员,师从於川老师);楚郧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室负责人、楚郧法律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0年生于鄂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小山村的右派家庭,艰难苦恨,忧愁风雨,自强不息。先后或同时从事过司法、律师、法学教师、法制节目编辑、心理咨询师等职业,以法为剑,纵横捭阖,鞭辟入里,维护真善。热心慈善事业,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经常为弱势人群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长年保持资助十多名各地贫困大学生。
爱好文学写作和民俗文化,宵衣旰食,笔耕不辍,发表新闻、随笔、散文、小说等文字1800余篇,论文30余篇,出版有小说、散文集《随性记》。作品多是自己工作中的经典案例,故事来自现实生活,人物都是寻常百姓,富有对法理、心理、伦理的睿智分析,使人得到阅读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自1993年开始从事法律服务,善于从法理上对法律事件进行根源性分析,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研究心理学30余年,擅长从心理、法理、伦理、中医的专业理论出发,分析心理问题导致的夫妻感情、家庭矛盾、人生困惑、职场焦虑、法律问题,从而解开心结,挽救了无数在阴影中挣扎的个体和家庭,特别是迷途少年和濒危的婚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