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且行且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千八百年前,曹公便发出如此概叹。一代枭雄也恨时光不驻!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酒文化是其重要的支流。 国人爱酒,分地域,赋秉性,天南地北不一而足。西北汉子喜欢烈性的“烧刀子”,江南地区偏爱温柔多情的“女儿红”。我所生活过的黔、川、鄂等地,大多喜欢纯粮食酒。在我印象中,农家人大多都会自酿米酒,烤烧酒,许多优良的制酒手艺一直沿袭至今。 父亲嗜酒,是酒的“圣徒”。他希望把对酒的那份挚爱根植到下一代。母亲说我们兄弟几个刚刚断奶,父亲便用筷子蘸酒让我们吮吸,虽呲牙咧齿极近丑态抵抗,然久而久之便“逆来顺受”了,且随年龄增长,竞能品出些个中韵味。对于酒,我们是有“遗传基因”的。父亲如今八十有余,尚且日日饮酒,少则二三两,多则半斤。但为了老人家的健康,我们会善意控杯。当然,父亲更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 自诩文人,又写得几首歪诗,更相信酒与文人有相得益彰之趣。李白斗酒诗百篇便是最醒目标杆。然吾无诗仙之才,也无酒仙之量,只能仰望其诗酒相妙的辉煌了。但对于酒,却始终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时有小饮,助兴解乏,文思也的确活跃了不少。 酒作为生活的润滑剂、粘合剂、调味剂,只要巧加使用,真是妙不可言! 人到中年,生活中、工作中、更会与酒或多或少产生些微妙的关系。兴之所至有之,工作应酬有之,礼尚往来有之,排遣寂寞有之,知音小酌有之,欢庆胜利有之…… 窃以为酒与诗注定是一对双生花。诗酒文化在历史的尘埃中竞相开放,奇花朵朵。 酒若无诗加以吟唱,性情则会沉郁几分;诗若无酒助力催化,尤会减却几分亮色。 这就像美女著妆容,好马配好鞍。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看来几千年前便有人“借酒浇愁”了;也有“借酒浇愁愁更愁”之说,看来这酒与愁也有对立和统一的辩证的关系。喜也好,愁也罢,大抵是饮者的心境耳。 “竹林七”贤饮酒对诗逍遥自在,当真羡煞古今。 陶翁弃官归隐,种菊南山,品酒田园间,放牧大自然,是何等的超然! 诗仙更是把诗酒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李白喝进去的酒,“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将进酒,杯莫停!”“会当一饮三百杯”……是诗仙的狂放,更是盛唐的底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饮下的应是一杯苦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新酿美酒,自然是要邀请知己刘十九共饮了。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巅峰,也是诗酒文化群星璀璨的年代。 一生颠沛流离的东坡先生,总能堪破世事,把艰难的人生活出旷达、活出豪迈、活出诗意!他在屡次遭贬的期间,不但未消极低沉,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名品佳肴。更施政爱民、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当然他对酒也有无限恋爱。“酒酣胸胆尚开张”喝出了暮年的豪放。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一生好酒,据统计,她写过关于酒的词就有16首。少女时代便“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了,后虽遭国破夫亡的舛运,但把诗与酒这朵双生花浇灌的如此艳丽,也足以令万千文人景仰,让七尺男儿汗颜。 纵观古今,诗与酒结合的佳话可谓成篇累牍、汗牛充栋。 进入新时期,酒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体,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酒不成席”!而老百姓招待宴饮,酒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酒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些年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正被越来越广泛的人所喜爱。一些酒企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打造出闻明国内甚至国外的名品、臻品。“茅台”、“五粮液”等名酒早已斐声世界,为国家带来殊荣。 我更希望这些名品、臻品有朝一日都能走进普通百姓家,普及到民众阶层,做到实而不奢,而不是“处庙堂之高”。 随着国力增强、科技进步,未来还将赋予酒更深内涵和更多功用。 酒与诗,酒与文学艺术有太多缠绵,太多美好,太多记忆,太多回味…… 爱诗,爱酒。那就“诗酒趁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