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20日是大寒,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令,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低温、刮风、降雨降雪、天寒地冻等严寒景象。尽管此时阴寒密布,但这又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是一年“阴”“阳”循环变化的开始。
人体与自然相应,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转化在缓慢进行。大寒之后十五日就是立春,阳气得以升发驱走阴寒,从而带来勃勃生机。
大寒节气在岁末,尽管此时节天气寒冷,却抵挡不住人们“迎年”的热情,人们开始忙着买年画、彩灯、备年货、走亲友,陆续为春节做准备。此时身体内闭藏的阳气非常容易被浮躁的心情和繁杂的劳动所干扰和损耗。通过适当的拉伸锻炼和运动来宽心理气,温肾护阳,这样阳气充足,才实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新年才会拥有健康体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治医师刘杨教大家一起来做“养背护阳操”。
弓腰伸臂:
跪在床上,臀部坐向脚后跟;双腿分开,膝关节与臀部同宽;身体向前,双劈平伸上举,额头触碰到床面;吸气时保持姿势不变,变呼气时蹋腰收腹,身体向前伸展;保持10个呼吸。
抱肩俯身
步骤:双手交叉抱肩,左手抱右肩,右手抱左肩;吸气,向前低头,双手抱肩含胸,使后背肩胛骨内侧肌肉有撑开感,在极限位置保持屏气3秒钟;呼气,回到原点,反复做5遍。
注意事项:动作要与呼吸配合。
推擦腰骶
步骤:双手沿腰椎两侧膀胱经从肾区向下推擦至腰骶部,共30次,慢慢感觉腰部暖暖的,有热流向小腹涌动。这个动作能温阳化气,推动气血运行。
背为阳,腹为阴。后背部分布着一身阳气所在的督脉、膀胱经,是全身阳气集聚和运行的通道。所以养护好背部对阳气的生发很关键,只要保养好背部,就能让人体充满能量。
“养背护阳操”更适合在晨起之后或者睡前进行练习,也可以作为室外活动的热身运动来操练,另外提示:大寒时节如要进行室外运动,最好要等到日出后才可以出门。运动强度不宜过度剧烈,不可运动至大汗淋漓,避免扰动阳气。
寒冬的最后一个节气起居生活应该注意什么?8个健康小技巧让你健康迎接春天的到来。
01
早睡晚起养阳气
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以养人体的阴气,使身体内的阴阳维持平衡。保证充足的睡眠,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在此期间,不建议大家在寒冷的早上或晚上进行户外运动。
02
保护头脚防外寒
大寒节气,天寒地冻,寒气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
头为诸阳之汇,寒从脚下而起,这两个部位保暖好了,身体才能真正暖和,少生疾病。
03
充足饮水护阴津
一般来说,长江流域从冬至开始降水减少,经过一个月,大寒节气正是最干燥的时期。
随着天地间水气的减少,人体内的阴液也容易出现不足,而暖气和空调的使用,更会加剧这种干燥。
因此,补水尤为重要。
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应尽可能增加饮水量,最好确保在每天入睡前和起床后,都喝一杯温水。
有条件的话,可常饮梨水以滋阴生津,润燥止咳,防止天气干燥导致的口干、咽干。
还可以煮萝卜水饮用(最好是白萝卜),可以理气健脾、清热利尿,同时有促进消化之功。
04
多吃温苦停补品
大寒时节寒冷依旧,饮食还是应以防寒补肾为主,如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此时人们经过了一冬天的肉类滋补,往往会产生内热,再加上体外寒冷,很容易招致外邪而感冒。
对于这种“吃”出来的感冒,我们可以稍微吃点儿苦,泻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也可以在炖肉时加几块萝卜,或搭配素炒萝卜丝、蒸萝卜糕等食用,可以防止冬季进补太过造成的消化不良。
最重要的是,大寒时我们就不能再大补特补了,尤其是阳气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更不要刻意进补,饮食也应向清淡转变。
由于大寒与立春相交接,在饮食上可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带动阳气升发,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萝卜、紫苏叶、生姜、大葱、辣椒、生姜、大蒜、茴香等,但不可过食。
05
适当运动养身体
大寒时节,运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老年人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运动时务必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
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此时气温很低,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另外,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较暖和时进行。
06
常搓鼻
天冷后 “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不妨以寒制寒!
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
07
常揉腰
冬季正是补肾的好时候,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
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08
勤泡脚
方法得当的泡脚不仅可以祛寒,还能有助于温肾阳。泡脚的水温宜在40℃左右,时间宜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泡脚时不宜过饱或过饥,水量宜没过脚踝,当感到全身温热、额头微有汗出即可。
此外,还可适当加一些药性温热的生姜、花椒等中药至水中略煎,放置稍凉时泡脚,这样有助于祛寒止痛,活血通络。
特殊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由于温度感觉减退对水温不敏感,建议由家属测试水温或者温度计测试水温在40℃左右为佳,且不宜长时间泡洗。(养生中国)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176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本期编辑:成露 窦小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