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工具变迁记
莫作声
最近回老家,我无意中竟翻出二十年前使用过的一部呼机,背部卡电池的金属片早已是锈迹斑斑。看着这部呼机,再看看我现在用的手机,不禁感叹:时代发展的真快!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家在鄂西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时通讯比较落后,谁家里有红白喜事,就会安排几个专职的“送信人”,他们跋山涉水,一家家去通知传递信息,非常辛苦。邻里之间有事,如果隔得不算太远又不想跑腿,就把双手合拢放在嘴旁,大声吆喝,这边喊一声,那边应一句,往往吆喝的内容全村都听得见。爷爷说,这叫“扩音喇叭”。后来,读到神话故事中的“顺风耳”,就幻想着自己也能长这样一对“耳朵”,老远就能听见别人说话,就不用大声吆喝了。 上初中的时候,没想到“顺风耳”居然真得在农村“安家”了。那是1996年,在国家“村村通电话”工程推动下,我家成了较早的一批装程控电话的家庭。那种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拿起听筒就能听到千里之外的人声音的机器,简直太神奇了。一开始,一听到电话铃响,我们都抢着接。那时村里装电话的人还不算多,村里谁家里有事,都打我家的电话,由我负责“传话”,喊人接电话成了让我们家 “自豪”的事。可是没过多久,我们家“喊人接电话”的事就逐渐变少直至没有了,因为程控电话在乡村基本普及了。七十多岁的爷爷高兴地说,原来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没想到这事儿来得这么快。 程控电话虽然方便,可是遇到人不在家,也无法联系上,那时虽然也听说过“大哥大”——那种砖头状可以随心所欲地拿着通话的手机,但是价格昂贵,所以在老家这样的偏远山村,是想都不敢想的。没过几年,造型小巧的“呼机”就开始流行开来。呼机是一种单向的通讯工具,用电话拨打呼机的号码,呼机就会“滴滴”直响,对方就知道有人找了,再找一个电话,回拨回去,就能取得联系。为了不错过电话,人们把呼机别在皮带上随身携带。但呼机的价格也不便宜,一般的家庭是用不起的,所以,能用上呼机的人,不仅带来的是时刻联系自己的便利,而且也会优越感十足。 2001年,呼机的价格已经大幅“缩水”,我也要到外地上学了,父亲就用大半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一部呼机,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久。可这个很“洋气”的呼机没用多久,就退出了通讯市场,因为手机开始在城乡普及了。 参加工作第一年,我买了一款迪比特手机,虽然只能接打电话,发发短信,而且还是黑白屏的,但相对于呼机,它可是方便了很多。我买了一个透明的保护套套在手机外面,在我的精心“呵护”下,这部手机陪了我两年多还跟新的一样。随后不久,我们家就搬进了城,父亲也买了一部手机,那部早年安装的固定电话就提前“退休”了。 后来,手机的功能就越来越多,我攒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人生中的第二部波导手机,它自带mp3、mp4、彩信、照相、摄相、上网等各种功能。这款手机使用了没几年,全触屏的智能手机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通讯工具了。在手机上,我们可以看电视看电影,可以拍出和相机媲美的精彩照片,可以和电脑一样阅读网页,手指轻触,我们就可以和家人朋友视频通话,拿出手机扫一扫,我们就可以轻松完成支付……可以说,出门只需拿一部手机,一个精彩的世界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可远比我十几年前使用的手机又先进了不知多少倍。 如今,我已经记不清现在所使用的是第几部手机了。仅仅30多年时间,从“扩音喇叭”到如今的手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这一代人正经历和享受着时代飞速发展进步带来的精彩生活,它记录着我们的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见证着伟大祖国的今非昔比。我真为生活在今天这个无比美好的时代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