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郡县治,天下安。自先秦推行郡县治以来,已有2700年历史,郡县制在华夏历史上举足轻重,迄今已然。郧西自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建县,历史539年,历经285任县长(令),其中明、清两朝231任(含上津县57任、署任22人、复任8人),考籍多为江浙川陕齐鲁人氏,本县人氏阙如。举人出仕居多,进士十之一、二,军功有之,岁贡稀少,彰显文治主流。 纵观有史可考列位县令的治县方略,粗浅梳理有下:
一、以恤民情、靖地方为第一。郧西因流民建县,据《明史》载: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深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藉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帝善之。十二年,遂命杰(原杰,明成化朝左副都御使)出抚。袁踏勘察得是域:“土阔道远,临涖不易”,遂上表建县。自此,历任县令下车伊始,既不忘根本,以体察民情,安抚稳定为第一要务,朝廷对此加以重课,各任抚治重于提携,以得安治。每遇饥荒灾害,县令多向上乞赐赈恤。《志》载:侯爵,明成化十二年令郧西(郧西县第一任县令),时县治新设,庶务创举,整顿户籍,安置流民,日夜辛劳,莅任十二载,始终如一,民为立祠,《明统志》为立传。杨震宇,嘉靖末令郧西,心本慈祥,政务简约,捐俸助公,放民休养生息,邑人感其德,作民谣以颂之。王师臣,洋县举人,天启初令上津时,正值“杂派浮于正供,又遇灾年,民不聊生,情势汹汹。”师臣到任尽革陋规,削除杂派,对一时无力完成正赋者,以劳工充抵,或以布粟作存留支,使民得以喘息,后邑人思之为立碑。李章,长寿进士,嘉靖三年令郧西,周恤民隐,厉除吏弊,值旱祈雨,诸多善政,百姓口碑有嘉,后升陕西布政使。
二、以勤庶务,重考课为本分。朱元璋统一明朝后,为巩固江山帝业,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史制----考课制度,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每三年一次“大计”。万历元年,张居正任首辅,提出了著明的《大明考成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强调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员,尽行裁撤。奉行朝廷律法,勤政为民成为一时之主流,郧西县志记载可见一斑:多任县令因政绩突出而擢升、重用。杨震宇、保宁人,嘉靖末令郧西,课士严肃,政声远播,后调应城令。王师臣,天启年令上津,考课上等,调郧阳同知;孔继檊,嘉庆初年令郧西,政绩武功卓越,迁升松江府知府。谢重芳,道光四至七年令郧西,课士勤劳,寒暑无间,按月考课三次,一官课,二师课,每课之文必亲自披阅,或丹黄或删改,无不煞费苦心,凡肄业生童咸获其益。在考课制的驱策下,催生了诸多业绩,甚至成就千秋伟业。据《明统志·政绩》载:曾槐,商城举人,正德间令上津,釐庶务,作兴士类,会嵩庐盗起,津城故土筑,乃甃以砖,不五月而事集,民恃无恐,邑人梁穟作《碑记》:津邑据秦楚之交,依山临川、形胜壮伟,为郧七邑冠,旧有土墉,规制卑小,且岁久倾圯,不资捍卫,正德庚辰,邑候曾公槐知县事,剜石造甓,贾材偿工,卑者高之,石以为基,砖以为崇,池以为绕,延袤二千五百余步,高二丈,阔四隅为五门,门各有楼,南曰达楚,北曰接秦,东曰通郧,西曰连汉,西之南再设一门,以便民,始于癸未之秋,成于甲申之春。一座千年古城就这样“再造壮伟,冠绝七邑”了。
三、重视建学堂,开民智,倡风化。郧西史为“不毛之地”,“诚少教化,民智不开”。建县伊抬,统治者奉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训,即将学堂与县衙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同启用”。据《郧西县志·艺文志》记:郧西古雍州城也,其地介秦楚万山中,成化丙申冬,圣天子懼郧、津二邑土阔道远,临涖不易,简命台臣都御史原杰相地立焉。原杰随命吴道宏、侯爵等协力筑城建衙。“首事于成化丙申冬,卒事于戊戌春。正厅三间,典史厅一间,仪门五间,谯楼一座,库房一间,东西史房各五间,仓厫公廨,史舍,囹圄循序而成,以及学校…….”,夫承流宣化,君德所以敷布也,发政施仁,生民所以沐泽也。志载:王崧,江南举人,万历间令上津,时科名寥寥,崧为立文会进髦俊而课之奖劝激励,经二载,遂有登科者”;范继昌,嘉庆十九年令郧西,其时邑中贫乏者多废读,昌为之捐廉创兴义塾,凡塾中笔墨纸砚及塾师修金皆出自捐送,使单寒子得以知书,民甚德之;马宣和,道光元至三年令郧西,勤于考课,培植人才,力倡诗词歌赋,在其治下,域内始有风雅兴起。
四、积极兴水利,除灾害,发展经济。多任县令把兴修水利作为重大庶务,一些任期较短者,到任即行兴修水利,离任还未完全竣工。据县志记载:“刘理、程乡举人,弘治癸丑间令郧西,督率工役重修千工堰以通水利,溉田千余亩”。康熙五十三年河水决堰,知县王养秀率众重修。康熙五十三年,知县秦国龙复修。乾隆十二年,知县藏茂生大举改修,因无炸药,故用木炭烧石,疏松后用铁钻凿石,开渠30余丈。乾隆三十五年河水决堰,知县张道南督民重修。嘉庆五年水毁更甚,知县孔继檊主持大修。道光二十一年,知县翁吉士再修。咸丰六年水毁十余丈,知县瑞存主修。可见,在兴修千工堰(今天惠渠)上,历任知县可谓前仆后继。无独有偶,其他水利方面亦是如此。“黄祤,永安人,嘉靖间令郧西,修城池,睿天河,民间利害岡不周察,人歌颂之至今”。“胡岡,嘉靖间令上津,率民修东岭龙王庙、铁炉沟一带水道,由是民免漂溺之患”。毛芬,汉中举人,崇帧初令上津,见夹河之水直通秦川,遂设埠通商,贾民甚得其利。
五、以身作则,守土不弃,效死命。查考,明、清两朝231任县令中,以身殉职者有十数位之多。翁吉士,字惠农,侯官县举人,分别于道光二十年、咸丰二年、咸丰四年三出郧西县令,在位八载,善政颇多,初来惩凶除暴、整治治安,继则建考棚议宾兴培植士林,又开山凿险,架桥(渡春桥)铺路以便民,建关寨(湖北关)起乡团预警防寇,凡有利民之事无不实心实力为之,不遗余力,殁于官廨,民思其德,遂建祠立传以示后人。龚懋墀,崇祯六年令上津,时遇贼寇老回回、过天星、闯塌天等挟众数万攻打上津,墀率有限兵丁死守七昼夜,毙敌铁骑数队,终因寡不敌众,城破之时,下属劝其隐遁,公叱曰:吾身与城共存亡!遂以身护旗,贼拥而缚之,斩首于旗下;刘元伯,崇祯七年令郧西,值贼寇入侵,死命维护,城陷战死;王元,崇祯十年令郧西,时城低丁寡,艰难御敌,城破被杀;曹同升,崇祯十四年令郧西,城破被执,大骂贼寇,宁死不屈,后人立传记其英烈;曲中、康琦皆老死上津任上,以致子孙不能归,遂入籍上津。
档案是历史的影相,是文化的血脉,具有天然的时空对应性。利用档案构建历史,反观过去,鉴往知来,咨政兴业,是时代赋予档案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考察明、清两朝本县吏治,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愿历史的星空借助档案向时代开放。
来源:【郧西周刊】
来源: 【郧西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