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镇江塔又名“极星塔”,取太极玄武之意,俗名鸡心塔。它兴于盛世毁于动乱,源于明代洪武年间,始建于明宣德一年(1426)。清康熙年间知府朱寀(音cai)复建;1966年文革初期被炸毁;
据相关明、清《宫廷实录》和县志资料表明:镇江塔是封建吏治时代,官府治理郧阳的重要物候标志。在明廷着力处置郧阳流民问题,大统始定,开疆置郧,百废待兴之时,委派被宪宗朱见深誉为“素能办大事”的贤臣原杰奉都察御史之职,于成化十二年(1476)抚治郧阳。着力倡导文化伦理建设,以促进社会风化的进步完善,从而提高江、浙、淮、皖、陕、豫、巴、蜀等省因洪旱灾害在郧阳垦荒附籍流民的素质,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定。其主要做法是:轻赋税让利于民,兴学校以正风化,明律法以振皇权。推行“德政”“仁政”工程,注重文化基础环境设施建设,以彰显文治武功宦绩。当时的天马书崖,郧阳府文昌阁、文笔峰、龙山书院、龙门书院、魁星楼、明伦堂、文昌宫等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建筑,都是这一时期的官府吏治宦绩标志。其主要核心建筑标志有魁星楼(又叫南角楼)和镇江塔(又名极星塔)。
据周代天文星宿学家章氏以天上有九大星系,对应地上九州疆域之法斟定,郧阳所处地理位置于鹑尾张16度,天翼分野,与银河系轩辕星座的文魁星相对应,主文章昌盛,魁星高照,是鹑翼飞升之地。易于倡导社会文化读书风气。于是,于明洪武初年,由知县马伯庸主建文昌阁,明学宫,明伦堂,后为魁星楼,凡入学弟子和科举中第学子均在此祭拜天上北斗七星的文魁星。以期学业有成,皇榜及第,登峰造极。因此,极星塔又名“七星塔”。明嘉靖年间,巡抚王世贞、徐学谟、许伦、吴世桢等一批文学流派巨人抚治郧阳后,文化风气一度昌盛,但大比之年皇帝开科应试,郧阳学子屡有乘船汉江水道赴京应试,途中汉水暴涨,科考弟子溺水身亡的事故发生。经星宿风水学家考证,认为是文昌阁所对天象文魁星偏离,用此把文昌阁、魁星楼所对应的星宿位置,校正为郧城对岸汉江边赤壁山左边的极星塔山,以示避邪。因鹌鹑形似鸡形,极星塔亦俗称“鸡心塔”。《郧县志》中有“极星塔山,城南赤壁左,顶对文昌阁,俗名鸡心塔”的记载。
明朝时期的极星塔是郧阳学子科举及第的精神支柱,是达官显贵、迁客骚人从事文化信仰活动的乐园,南来北往的达官政要都凭借汉江交通之利视其为跻身仕途官运通达的圣地。多少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凭塔抒怀,寄景言情,汲取天马行空之意,以示忠君报国之志。
镇江塔左有天马山,次有挂榜崖,下有龙滚滩。极星塔下的赤壁山也因明、清时期悬挂皇榜而被郧人誉名“挂榜山”。旧时的极星塔为明崇祯元年(1628)李自成所属冯养珠、路应标攻打郧城时焚毁,同时毁坏的还有今杨溪铺镇所辖的文笔峰塔。
据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郧阳知府名宦朱寀借鉴大明盛世遗风,弘扬宦绩,针对汉江多发洪泻,江水暴涨,冲毁江岸百姓土地房屋的状况和船帮利用汉水之便携带民女到江浙,汉口贩卖带来郧阳所辖地区人口锐减,百姓哭嚎,有伤社会风化的犯科行为,顺应民意,在极星塔山下,龙滚滩设立检查驿站,察验往来船只,缉拿贩卖妇孺的作奸犯科之徒。复建极星塔,取名镇江塔,以净化社会风气。康熙皇帝也曾两次下诏,治理汉江洪泻,筹建复塔事宜。
一代名臣朱寀在大清康熙年间治事郧阳府时,上顺应天意,下遂民心,审时度势,清廉勤政,极力推行“文治武功”方略,恩威并用,惠利于民,与名宦原杰、吴远、王世贞齐名,为悠久的郧阳历史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可惜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镇江塔,在“文革”期间,被一群热血沸腾的造反青年用炸药毁掉了,人们心目中的一座圣塔就这样永远消失了,郧阳人大骂这群混蛋东西。后来据说当年带头炸塔的那个愣小子,移民外地后患上不治之症而暴死,这也应了人们当年说炸塔人不得好死的咒言。
|
|